11.7逆向读博士学位
(2022-03-19 15:33:21)
标签:
回忆录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我1984年到东工当老师,1986年破格晋升讲师,1988年破格晋升副教授,一路走得很顺。应该说东工,特别是自控系的领导,对我还是很不错的。1991年我从美国回来以后,已经有两篇国际杂志论文,又拿到了国家863计划的研究课题,于是我也参加了这年破格晋升教授的申报。按当时的破格提拔的条件,我的材料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也没抱太大希望,毕竟上的太快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我的长远发展也不一定有利。果然破格晋升名单公布后我落选了。又过了一年,到了1992年,我又增加了一篇国际杂志论文,又拿到了沈阳鼓风机厂的863应用工厂项目,应该说材料更好了。但是破格提拔的条件却更改了,年龄限制从45岁以下改成了43岁以下,刚好把我卡在了线外。此时我已经任副教授满5年,于是我申报正常提拔教授。但是正常提拔教授中又加了一条必须有博士学位,又把我卡到了线外。
当时我心中非常的不高兴,好像学校的提职政策处处都是针对着我来的。我心想,我不能一辈子都只当副教授,43岁不可重来,破格提拔的路已经彻底没戏。所以我只能努力去达到正常提拔的条件,那么只有“华山一条路”——攻读博士学位。于是我当即向系领导提出我要在职读博士。念博士就要念博士的几门课程,要上课就必然要跟我讲课冲突,于是我想学校提出给我半年学习时间的要求。也就是说原定有我讲授的“线性规划与整数规划”的本科生的课我不能上了,这自然是将了系里一军。系领导来做我的工作,我的理由是我们同一届的所有人都得到一年脱产学英语的机会,但是我因为年龄大却从来没有脱产学习过,所以给我脱产一学期念博士课程的要求一点也不过份。系领导没法说服我,当然我知道,我已经给领导留下了“提教授不成就闹情绪”的坏印象。等到几年后教育部出了“1950年以前出生的教师可以不要求必须有博士学位才能提教授”的规定时,我已经拿到博士学位了。
张嗣瀛教授接受了我作为他的在职博士生,并让杨自厚老师和王梦光老师做我的副导师。于是我的攻读博士之旅便正式开始了,我的研究工作是现存,我把在美国做的Push/Pull优化策略的工作整理出来就已经足够写成博士论文了。不算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单单国际杂志论文就有三篇(都是SCI的,当时还没有SCI网络版),已经远远超出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标准。当时博士的课程要求不高,主要是政治、外语再加一门专业课。我去听了几次课,很容易就拿到了需要的学分。
到了1993年,我的博士论文已经写完,所修的课程学分也已拿到。有一天研究生院通知我,你要有博士学籍就必须正式报名,并参加入学考试。考就考呗,谁怕谁呀!记得当时博士入学考试考两门课,一门英语一门专业课。记得那一天是星期天,我正在家里扫地,忽然来了电话(那时我家已经装了校内电话),是我的同学朱启超,记得他这时已经是研究生院的管招生的处长或是科长。朱启超开口就问:“你怎么不来考试?”我答道:“不是明天吗?”原来我记错了时间,以为是周一考试,没想到是周日考。朱启超告诉我,你赶快来,刚才因为英语听力考试的放音设备坏了,现在正在换一个考场。你赶紧来,还赶得上。我急急忙忙骑车往朱启超说的考场赶出,刚进门英语听力考试就开始了。幸亏老同学帮忙,不然我还真的错过了机会!
考试我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反正我博士论文都写完了,只是走个过场而已,所以我一点也不紧张。英语的听力主要是靠蒙,其他的写作,英译汉我都不在话下。专业课正是我所讲授的“线性规划与整数规划”,我早就烂熟于心,自然是手到擒来。于是我很顺利的通过了入学考试。有了入学资格,张嗣瀛、杨自厚和王梦光老师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为我组织博士论文答辩了。我将写好的博士论文寄给国内的同行评阅,记得都是国内系统工程和自动化领域的的著名学者,寄出25份结果有22份评价说“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本来嘛,我发表了3篇国际杂志论文,还有《自动化学报》、《控制与决策》和《信息与控制》等一批国内杂志论文,连同会议论文总共有二十多篇,应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博士论文答辩自然是顺利通过了,当我把答辩的材料交到研究生院时,有个管事的老师问我,你的答辩的费用谁出呀?我财大气粗的答道:“我自己出行吗?”那老师说:“当然行。”于是我刷刷在报销单上签上了我的名字和财务账号。这时我已经是有十多万经费的“小财主”了,自然不会要帮我忙的导师们出了力还出钱。
记得在年终的学校总结大会上,当时主管研究生院工作的徐心和老师说到博士生培养工作时,还专门提到我逆向读博士学位这个典型事例。“逆向读博士”是时代的产物,肯定不值得推广。有了博士学位,我的头抬起来了,到了这年10月,一年一度的提职又开始了,这一次我毫无争议的获得了申报权,经过评审我成功的晋升为教授。虽然历经磨难,我终于有了博士学位,这对我以后的发展起了积极地作用。所以在这里我感谢所有在我读博士过程中帮过我的人,张老师、杨老师和王老师自不必说,还有老同学朱启超,系里管研究生工作的张素芬老师,还有总给我通报上课信息的尹新同学。有了你们的帮助,我才能最终成功的获得博士学位和博士毕业证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