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9我也要出国

(2022-03-13 15:19:49)

80年代出国风盛起,学校也大力支持年轻老师出国留学。当时我学的政策是35岁以下的年轻老师都可以脱产一年学习外语,然后就可以参加出国英语水平考试,通过了就可以由国家资助出国留学。我们7778级的留校的学生大部分都这样出国了,他们大部分都留在国外,回来的比例很少。因为当时国内外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实在是相差太大了,这可能是当初该政策的制定者所没有想到的。我当时年龄早过了35岁,自然只能看着别人脱产学英语或者日语,然后洋洋得意出国留学去了。而我只能在国内苦干,上鞍钢,上攀钢,上省政府,年复一年的上课干项目,心中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后来才听说有个名词,叫着“年龄歧视”。我因为三十岁才上大学,“年龄歧视”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一直在我身边徘徊,让我总是感到它的狰狞和可怕。

1989年,辽宁省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建立为友好省,并派代表团去美国访问。我们系的徐心和老师也是代表团成员之一。徐老师上世纪80年代初曾去美国留学,回国后担任我们自动控制系的副主任,他无论学识还是人品都是一流的,我一直都很敬佩他。徐老师在美国访问期间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作了一段不长的时间,但就是这短短的个把月的时间里,他跟北卡州大的很到老师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徐老师回来后带回了一些北卡州大的材料,其中工业工程系的相关材料跟我们系统工程系相关,便交给了我们教研室。记得那天是在王梦光老师的家里开会,好像是王老师腿不方便,便让我们几个主要人员到她家里商量这件事。我们传看了工业工程系的材料,里面有他们系的教学情况,主要研究工作,发表的学术论著,以及主要的成员介绍。看完之后,大家总的感觉是这个大学很不错,比我校当时的友好学校阿巴拉契大学强多了。当时东工对外情况不明,跟北卡州的一个三流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后来北卡州大的人说,你们跟他们学校是友好学校,弄得我们都不好意思跟你们建友好学校了。

我当时心中一动就暗暗记下了该校的通信地址和几个跟我研究相近教授的名字。材料自然还是留在王老师那里的,我怕忘记了,便用笔记本记下了几个名字和邮政区号。回家后我想了好久,公派出国明摆着是没有我的份的,连学英语我都没份还想什么?所以要想出国留学就得自己另辟蹊径。于是我决定自己跟北卡州大的教授联系,我选中的第一个联系人就是汤姆.哈杰森(Thom J. Hodgson)教授。哈杰森当时是工业工程系的系主任,他在生产存储控制,生产调度等方面研究成果卓著,和我的研究工作很是相近。我在给他的信中介绍了我的主要研究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表示想到他的系去学习工作,希望他能给我这个机会。信后我附上了我的简历。这封信大约是在45月份寄出的,当时我并没有抱什么希望,听那些申请出国留学的朋友说,写个几十封信能有回音就不错了,一听我心就凉了半截。不久国内出现政治风暴,所有人都在关心国家大事,我也早把此事扔到爪哇国去了。

不记得是7月还是8月,我忽然接到一封美国来信,打开一开居然是哈杰森教授的来信。几句客套话之后,他先确认我和徐心和老师在同一个系工作,并表示如果我是徐教授的同事他愿意邀请我去他的系工作,并给我提供资助。他当时用的是Assistantship 这个词。我当时英语不好,以为就是“帮助”的意思。于是我去找徐心和老师,因为我知道正是徐老师的缘故我才能得到这封回信。徐老师一看非常高兴,他说Assistanship就是助学金,你可以要求哈杰森明确到底是TA(助教奖学金)还是RA(助研奖学金),并要求他给你寄IAP66表来,这样你就可以正式申请去美国访问了。徐老师的帮助可以说是帮我改变了命运,我永远感激他!

我很快给哈杰森去信,提出我的要求。当时中美之间一封信的邮寄时间要十多天,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我收到了哈杰森的来信,明确一个月给我800美元的研究资助,但并没有收到IAP66表。我去外事处打听该怎么办?当时我同学高英学已是外事处副处长,他非常高兴,他说,“北卡州大是很好学校,你能去那儿留学对发展两学关系大有好处。学校肯定支持!”他给我出主意,让我赶快给对方发电传,让对方赶紧把IAP66表寄来。于是我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给美国发了电传。第二天还是第三天,高英学打电话给我说,你的电传来了。我匆匆赶到外事处,看到了哈杰森给我发来的电传,说IAP66表已经给你寄出。我的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不久我就顺利的收到了哈杰森教授寄来的IAP66表,于是我的出国之旅正式开始了。申请各级领导批准,办理任务批件和政审批件,进行出国安全教育和卫生免疫检查,还要办理出国担保并进行公证。当时规定出国的担保人不能与被担保人有任何亲戚关系,因此我只好找杨自厚老师帮忙。杨老师毫不迟疑,一口就答应了,令我非常的感动!终于在1020几号,我拿到了赴美访问学者的J1签证。临行前蕙丽对我说,你一定要回来。我把妻子的叮嘱牢牢记在了心里。

19891027日,我登上了中国民航赴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我的出国之旅开始了,这也标志着我来东工之后五年的青年教师生涯的结束。在这五年里,我还是取得了很多的成绩,无论是科研还是学术论文上都有不少工作,并从一个助教升为副教授。东北工学院自动控制系,我们系统工程教研室,特别是杨自厚老师对我的培养和教导是我必须永远铭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