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咖啡与茶之养心修心 |
《黄山谷集》中说,“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得名施茶。”“静”是习茶必经之道,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修行之道呢。
泡茶之水,影响茶之味。
陆羽《茶经》论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使新泉涓涓然,酌之。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之宜也。”
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论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茶经》论水的熟与老,“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读时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三沸之水就老了呢?
后读张源《茶录》,对水的‘熟与老’,描述得更加深入细致,“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难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
《考盘余事》中说,“今之茶品与《茶经》迥异,而烹制之法,亦与蔡、陆诸人全不同矣。若水逾十沸,始取用之,汤已失性,谓之老,老与嫩皆非也。”
张源所说的“萌汤”与陆羽所说的“二沸”,是指水刚开,而“腾波鼓浪”,为三沸,或称纯熟,不是正合泡茶吗?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唐茶为末茶,所以水快开为二沸之时,最合泡茶,而水至三沸之时,对末茶来说水温过高,宋之后茶为全叶,三沸之水正可用,而十沸才称老?
唐代李冶与陆羽初次见面,向陆羽敬了一杯香茶,没想到陆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说:“久闻李道姑以诗才著称,没想到尚未摆脱庸俗之气。”
李冶吃了一惊:“我们尚未开谈,陆处士何以断定我未脱庸俗之气?”
陆羽说:“从这杯茶就可以断定了!”
李冶问:“这茶里有什么事可以断定?”
陆羽说:“茶水煮开时,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能显味,你用尚未开透之水泡茶请我,以致茶叶浮水、茶香未出,显露出你泡茶的时候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这不是和俗人一样吗?”
林清玄说,“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等候水沸的过程中,感受着水波的变化与起伏,带来美好的感受和心灵的宁静,水至纯熟,人至从容,乃是人生境界。
茶须用开水才能泡出味道,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不能等到茶水开的人,往往性急燥而心浮燥,很难从容而专注于茶事之中,静心沉思与积累的过程,尤如静候水之全沸,在艰难中磨练与坚守,从容以对,方能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