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访古.乌山

标签:
福建茉莉花茶茉莉银针程师孟乌山跆拳道健身杂谈 |
分类: 福州旅行之风景美食 |
忙碌的工作日过得飞快,又是周末,孩子不在家,好好放松一下吧---排得满满的活动更可以让自己充电、了解这个城市的细微处和文化、增添活力。上午,应茶友们的邀约,到西宾参加茉莉花茶品鉴及颁奖活动,不着边际地畅快聊天中,对茶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午,和咔溜团的朋友们一起登乌山寻古。我偏爱这样的登山方式:边寻古访幽,边聊边走,还能了解民风民俗,同时,又不给自己的体力带来太大的压力。
福州自古别称“三山”,乌山、于山、屏山如古鼎的三个鼎足,屹立于福州市区中心。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是三山之首,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宋代改名为“道山”。
乌山海拔只有86米,离喧闹繁华的福州市中心咫尺之遥,但我却未细细寻访过它。今天沿着道山路步行十分钟,便到达其北门,边聊边行,边听版主介绍,获得了不少在民俗书中找不到的市井知识。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站在乌山顶上,望下去是滚滚车流,红尘俗世,身边是群友的笑声,清风徐徐,仿佛世外桃源,城市的喧闹全然消失。
从前总以为乌山景区范围很小,今天才知:竟有三十六景。处处曲径通幽,随步移景,随处可见风格各异古榕树和亭台楼阁:有独木成木的榕树,有在石壁上形成根系似壁画的榕树。。有先薯亭,清道光年间为纪念明成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推广种植而建,番薯的引进救了无数饥民;有黎公亭,是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黎鹏举在此大败倭寇的;有宋福州太守程师孟所建的道山亭,福州太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作《道山亭记》。景区还留有唐宋元明清摩崖石刻200多处,篆隶行草楷,诗词、歌赋、传记、题记、游记文类齐全,许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师孟、陈襄、湛俞、赵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此留下墨迹。
位于乌山崇妙保圣坚牢塔西南侧的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碑坐西向东,碑首左右刻六螭,额篆:“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碑文记述唐贞元十五年(799年),福建观察使柳冕为祝贺德宗李适寿诞祈福,兴建无垢净光塔。是福州市保存至今最古的碑刻。
小小景区,内容如此丰富,难怪不时有专业的摄影爱好者与我们擦肩而过。驴友们在道山亭中聊美食,忽觉肚肠饥饥,于是招呼下山,其它景点如道山观等,从前都已访过,今天就不再去访了。。
邓拓故居,位于福州市乌山脚下道山街7号,又称“第一山房”。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状元黄朴即生长在此,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少詹事叶观国购为别墅。清嘉庆元年(1796年)归邑人林材(号楚麓)所有。现有房屋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共六个房间。房柱呈土红色,墙呈白色,朴素无华,楼下中为厅堂,左右厢房,邓拓出生在左厢房。房屋以山为屏,三面围墙,庭院内条石铺地,摆设石桌,门头房旁为花圃,依山砌有花台,栽种花木。楼斜侧岩石上有林材镌刻的隶书“第一山房”四个古字。门上写着:“维修期间,暂停开放”。我只在打开的门边拍了两张照片。诗云:”花鸟结成风月友,诗书留作子孙田”,很赞。
下山后,在澳门路吃了一碗米粉,又到香香酱鸭买了荔枝肉,便是简单却很美味的晚餐了。晚上,到健身馆学习泰拳。本以为拳道是男人们专利,今天,在那儿专注地跟着教练学习一招一式,全力使劲,汗流夹背,一个小时很快过去,发现这也是很好的健身方式:不仅消耗热量,还锻炼了力度,增添了活力,更把一周来压力通通释放,把那些烦恼、苦恼狠狠甩掉,从健身馆出来,整个人顿时轻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