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里的百年老店

标签:
美食肉燕老卤鱼丸姚木金福州小吃文化民俗 |
分类: 福州旅行之风景美食 |
福州的街居美食享有盛名的,在三坊七巷的就占7种(家):同利肉燕、永和鱼丸、木金肉丸、鼎日有肉松、南后街老卤、阿焕鸭面和可劲鱼丸。打肉燕声音,叫卖米金肉丸的声音,家家吃太平燕的习俗,阿焕鸭面的香浓和儿时三坊七巷里和小伙伴玩耍,依偎在父母膝下的温情。。。深深印在老福州人的记忆里,老街和老店的情结,和浓浓乡音乡情,伴随着他们走遍天涯海角。
南后街上传统肉燕老店:同利肉燕和永和鱼丸店里总是排着长队,我每种都品尝了一下,把肚子撑得滚圆。这里要是有小吃套餐就好了,比如:各色鱼丸肉燕各一个。
南后街、澳门路都有永和鱼丸店,它家的鱼丸咬在嘴里格外有弹性。
修复后的南后街里,不仅有原来三坊七巷里的老店和美食,其它老店也集中到此,如耳聋伯的元宵。潮安黄米糕。流动小货亭和小摊让小本经营的其它小吃也能进入南后街经营。此外,还有各地受欢迎的美食。
南后街和澳门路上,鼎日有肉松,立日有肉松,花巷肉松,都是广受欢迎的百年老字号。
后人转行而消失的[阿焕鸭面]
又称二桥亭鸭面,由林阿焕于1887年在本市城内二桥亭开设的家庭店,主营鸭面,在旧社会不但官员常到此品尝,一些驻榕外交官也常屈尊到此光顾小面店,传说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也很喜欢,专门派人买来品尝。这鸭面汤汁醇厚似奶,鸭肉酥烂,入口即化,还赠送每位客人一块排骨、一碟鸭肠。想再吃第二碗?老板会大声地说:“没有了,每人只卖一碗。”从清朝末年到解放初期,阿焕鸭面至少火了半个世纪。后来,阿焕的子孙不再制作鸭面,这个老字号就消失了,甚至与阿焕鸭面有关的老照片,也没有能够流传一张下来。
艰难坚守的[老卤酱鸭]
许多老福州人对它念念不忘,当年亦是林森最爱。那天我在澳门路寻访,一位老福州街坊说:“他家的卤货入口,骨头都能咬碎吃下呢。”寻访中,没有找到它的去向,很是遗憾,后来逛达明路菜市场,发现了它的芳踪,可是已是风光不再,藏在小巷少人识了。
木金肉丸的叫卖声消失了多年,如今,它的后人辞去工作,扩大生产,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