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六十八级瀑布处,不想再乘车了,还是想多看一眼难得一见的美景,在美景边多耽搁一会。
又见到了上午就看见了的坐在两条长凳上的一女孩和一中年男,相视一笑。女孩招呼我坐下歇歇,原来漂亮的她是车辆调度,一天的工作就是手拿通话机一个本子一枝笔、坐在这前不见屋后不见人的半道上。工作确实单调,今天游人又少,坐着没事干了,而她一看就是个活跃分子,没人说话自然憋得难受。那个男的是当地人,安全管理员,也算救生员,以防备在危险水域段万一有人落水。哦,原来如此,怪不得我沿途看到好几个这样的人,还看到岸边大石上搁着桔红色救生衣。这里想得够周到的。
女孩嘴不停地跟我说话,真是憋久了吧。工作是没问题,也喜欢,景区里的工资在当地算是很好了,唯一的就是时不时寂寞。她称赞我,说我独自一人不乘车而步行,这段路这么好的景色,可绝大多数人还是要乘车一驶而过,他们根本不是来领略大自然的美嘛。作为调度的她当然只能为他们叫车,她也常建议游客们在这段路上走走看看,但听从者很少。听她这么说,我也回赞了她。她又主动帮我选景照相。聊了一阵,我得走了,我又不能这么无事人一样闲聊下去呀。
一路慢吞吞往回走,那些个水流哗哗的一级一级瀑布又重看一遍。
走到铜鼓桥,上午进来时曾坐在车上看到这座桥,有点吸引力,现在正可一看。走上桥,晃晃悠悠的,体验了一回铁索桥的感觉。桥下即是斜贯荔波县的樟江,江水很盛,一派浑浊黄泥色,许是刚下过暴雨的关系吧。两岸是一片绿山绿树,还有几栋像样的房屋,可满目绿色中间却是这样的浑浑沌沌黄水,扎眼。
忽然有点不明白,刚才一路看见的都是清清绿绿的河水,它们流去了哪里呢?往来路看去,发现刚才陪伴了一路的响水河正是一头冲进了这樟江。那绿滢滢的响水河,经过地下暗河里的自我洗涤自我修炼,从一个个山洞洞里冲出,汇集成清清流水,形成六十八级瀑布,飞溅起千万朵白白水花,一泻而下,造出万千美景气象,给人带来无尽的欢愉快乐,却不料最终自己却跌进了浑水中。
一绿一黄两股水流在铜鼓桥下交汇碰头,缠绕搏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绞和成一团,形成一片斑驳花花的草绿色、嫩黄色。但绿水太少了,黄水太多了,只几个回合,往下游几米远处一看,那里就已是一派的黄色了,绿色已完全消失不见了踪影,尽被吞吃了。再回过头看,那强大的黄水浩浩荡荡,以横扫一切之气势由北激荡而来,又从桥下继续激荡着南去,它们一点没变色,黄,依旧那么的黄,而绿水,不见了,消失了,被修正了改色了同化了。
看着这两股水流相交汇合的场景,油然而生出些感慨,为黄水的强大,为绿水的弱小,为清水的越来越少,为浑水的越来越多,为污染的越来越扩大,为环保的越来越艰难……刚刚从绿水青山中走出来,此时不免心里一沉。
走出东门,车很少,荔波没人过来,中巴也就来得少,等了好久才有车回荔波。一路顺樟江而行,现在看樟江就不是上午来时那般感觉了,看着看着心里就发闷,不好受。
我在小七孔景区里一共呆了五个小时多,算是看满意了。荔波果然美,美在山美在水,尤其是鸳鸯湖和六十八级瀑布,若与九寨沟的水相比也不会逊色,各有风韵。
晚上又在街上走走,到樟江园广场上转了转。县城虽小,广场上人倒挺多,像是都跑来这里乘凉消闲了。有跳舞的、有坐草地上说话的,一拨拨一伙伙的各行其事,这是这个宁静小城的悠闲快乐最佳景光。
第二天一早乘车走另一方向去广西河池,想沿途再看看荔波那一边的山林风景。果然,一出荔波就走了一段几无人烟的幽静浓绿山区路,还遥遥看到了在宁静山坡上竟零落有几间茅屋,还开着门,让人好一阵遐想神往。后来又看到了些稻田、玉米,一小块一小块的,好一派荔波山光水色呵。
《游荔波诗四首》
(去荔波)
秧田兀矗几峰林,
乡野风吹淡泊心。
更入群山身也绿,
石奇岩峭感幽深。
(六十八级瀑布)
白沫飞花瀑溅滩,
清流扑泻卷微澜。
悠闲溯级行行叹,
好水相陪心自欢。
(鸳鸯湖)
绿掩轻烟山掩湖,
离尘隔世俗声无。
蝉吟隐约丝丝怯,
犹怕惊消静美图。
(离荔波)
弯弯转转绿山中,
万木拥幽一草篷。
但见无门人去久,
青峰依旧醉清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