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才是个香饽饽

(2010-12-15 10:04:17)
标签:

人才

上海

海派文化

杂谈

文化

分类: 艺苑走笔
       前段时间,各地为争抢人才和留住人才而狂抛绣球,新闻不断,好生一番热闹。深圳向不差钱的马化腾等多名企业高管发放购房补贴或贴息;杭州除在西溪湿地公园建景观别墅邀揽杨澜等文化名人外,还宣称两年内将为大师级人才、突出贡献人才建造22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厦门将给高端人才提供最高80万的购房补贴;福州将给无私有住房的人才提供七、八折优惠价的商品房……
       上海当然也一直没落后,仗着天时地利打出了户口牌,前几天公示说已审核批准首批42名引进人才落户上海。而在此之前,近几年里还为149位文化人才成功申办了上海户籍,其中包括舞蹈家金星、越剧演员李旭丹、作家郭敬明等。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始终无法止住人才总体性向海外流出的趋势,但国内人才争夺战却也照样激烈进行着,从没停止过。各地政府使出的招数也五花八门,除了上面这些,还有人才的家属孩子落户问题、孩子的求学问题、开办公司的税收问题贷款问题等等,都有各式各样的优惠。那些接收人才的企业,开出的优惠条件就更多了,当然那是企业行为,与政府无关,也就不说它了。
       正巧,前几天本市召开了文化人才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本市“十二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和目标,具体是:到2015年,实现入选国家、上海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达到100名,重点培养资助1000名优秀文化人才;文化领军人才达到100名,后备队人数达到500名;重点扶持100名“上海文化名家”;吸引和集聚5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等等。
       显然,这又是个摆在台面上好看、但却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式规划。姑且不说究竟什么是文化高层次人才?文化名家的标准是什么?就说那100、500、1000,不又是在玩弄官式文案里最常见的整百整千数字游戏嘛。其实,所谓文化高层次人才、文化名家,这本就是随时可按需定义的,真去发问真去较真倒显得自己傻了。由此,即使现在要挑100个所谓的上海文化名家,那也是很容易的事,即没细化又没量化的标准,要凑个数,任何时候都可以,认定者说是名家,那就是名家,认定者说只能100个,那就少了凑,多了删呗。所以,这计划实际就是一副花架子、一份空谈。
       若从高标准来说,真正的文化名家、文化领军人物,从来就不是靠政府人为培养出来的,那是在文化碰撞、观点搏杀的铁火淬砺中才能百炼而成的。鲁迅是谁培养的?政府培养他来反自己?梅兰芳又是谁培养的?齐白石又是谁培养的?沈从文又是谁培养的?那批诞生于近现代的被公认的文学大师国学大师文化大师们,他们都身处清末民国那样个战乱不断的世道,本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孤傲信条,经刻苦发奋自我磨砺才在自由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而如今虽然和平了那么多年,却难以出大师,其缘由不言也当自明。培养,只能出工匠,统一模式地培养,只能出模范(模型)。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以城市大、生活条件好等优势,只需向自己看中的外地人才“豁个翎子”,很容易就把人家吸引来了,但现在不同了。虽然生活条件对年轻的奋斗者来说依然还具吸引力,但对已成熟出名了的人才来说,他们更看重事业环境,看重自己的发展前程。前不久,赵志刚辞职去了杭州发展,就有这方面原由,他当选了杭州剧协主席,还带走了陈湜。这么一看,引进一个李旭丹,却走了赵志刚和陈湜,算是赢了还是输了?从人才战略来讲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可以说,上海的文化人才是一边在引进一边在流出,至于引进的是真人才还是流出的是真人才,引进的和流出的谁是参天大树?只有天知地知,当然你知我也知。所以上海近些年来的文化发展与上海曾经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了,也落后于其他地方了。
       要想出人才,土壤环境是根本,虽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土壤成分质地的不同就会限制、妨碍其茁壮成长,那是谁都明白的道理。(2010.12.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