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维稳成了目的
(2010-12-12 14:32:03)
前几天新民晚报上有一张六名全副武装警员在街头巡逻的照片,照片配发的文字说明是这样的:“头戴钢盔,胸别对讲机,肩挎冲锋枪……浙江宁波市区多条主要路段和区域出现了数批全副武装的巡逻队员……。”此报道的题目是“宁波特警武警联勤巡逻”。
我看到,身穿迷彩服实战服的他们,冲锋枪不是背在身后,而是挂在脖子上双手端握于胸前,一副随时可以举枪扣扳机的姿态。这样如临大敌似的街头巡逻,这般一秒种内即可实弹发射的临战状态,还是第一次看到。难道我们城市街头不安定因素真的危急到了如此一触即发的地步?社会矛盾真的已剑拔弩张到了非如此威慑戒备而不足以保证安全的程度了?有点儿可怕了。有点儿不安了。
我知道,倘若提问,发言人或许就会回答一句早已听得两耳起茧的老生常谈:这是维稳的需要。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各级政府似乎都已把维稳当作了首要任务,当作了百事之中的最大事。在“稳定压倒一切”、“一切都要给维稳让路”的口号下,请看,信阳的领导四月里听取关于蜱虫的汇报,却直到九月发生疫情被媒体揭开后才发布消息;宜黄强制拆迁引发被拆迁人自焚后,领导又亲自率队在机场对将要进京上访的受害家人实行围截;湖北一位厅级官员妻子在省委大院门口被误认为是上访者而遭便衣警察暴打……更滑稽的是,维稳需要还被恶劣商人老板活学活用,当作了挡箭牌,如紫金矿业高管在企业发生重大污染水源事故后,竟称瞒报误报是出于维稳需要;北京有家公司更是专门靠帮各地政府摆平进京上访人员而大发其财。
据报载,财政较困难的廉江市去年投入3100多万元用于综治信访维稳,是过去五年投入的总和,并创建包含340名成员的维稳“飞虎队”,每条街道都安放“哨子兵”。北方有位省级领导说:对发生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地方,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警示,直至一票否决。同省有位基层乡镇干部说:我们信访维稳压力非常大,只要有进京赴省上访就被免职。
财政预算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同比增加了16%,今年将再增8.9%,增幅超过国防开支预算,有统计说,实际金额亦与国防开支相差无几,将达5140亿元。
当维稳成了目的,那原本的真正的目的只能被动失踪,或者干脆就降格成了手段。由此,就出现了有疫情不通报,把群众生命不当回事;发生冤情阻止申诉,把受害人的维权行为当作洪水猛兽扑灭之。“维稳”两字,成了各级官员的惊弓之鸟,从而派生出了“维稳基金”一词,又派生出了“敏感时期”、“敏感区域”、“敏感人物”、“敏感事件”等词。也所以,新闻法、隐私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等与维稳有那么一点点关联的法律也就难以诞生。
“维稳”一词的频繁出现,也就短短几年时间,但愿它是短命的,尽早被遗弃才好,以还社会原本的一个自然和谐。(2010.12.12)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