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皤滩古镇有个春花院

(2010-09-28 08:29:31)
标签:

皤滩古镇

春花院

吾行吾土

旅行

仙居

妓女

中华文化

才女

旅游

分类: 旅途感录
       再一折一拐,看到了春花院,门墙并不显眼,跟其他木板房一样,惟门楣上悬着“春花院”匾。沿街一路走来一直没碰见游客,这里却热闹得很,原来旅游团队别处不看,全跑这儿来了,谁叫这是“春花院”呢?
       春花院,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做的是什么营生。我出生得晚,没见识过当年上海四马路上的花柳风情,不过事有凑巧,我后来上班的办公室就恰好在四马路上,而且位置角度极佳,并且又恰好我的那位忘年交同事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知道不少过去的事,就跟我描绘着说些当年四马路上风光以及几条弄堂里的景色。再后来我到了东京,有天晚上也曾去著名的烟花之地吉原转过一圈,但毕竟一切都进步发展了,与时俱进了,即便走到门前也看不到几十年前那般景况了,也找寻不到什么能触动心灵神思之感觉的那些印痕了。所以,皤滩既然有这么个遗存下来的当年版本的“春花院”,那是该仔细看看的。
       皤滩这春花院建于明清时期,分外院、中院、内院三部分。外院正堂八扇正门上都雕刻有成双成对的几种动物及一些戏曲人物,客厅的柱上梁上则雕绘着花花草草,天井的地面是用鹅卵石镶嵌成莲花、双狮戏球、小连环铜钿等图案,两厢为楼阁式建筑。那些木板和窗花、还有楼上外凸的花式倚栏,都透着幽色秀气,加上又挂了花式灯笼和红布花球,就仿佛是一派喜气中的小姐楼绣女阁模样,而整个外院则显得是小巧玲珑,清静雅致,又颇具古代青楼情调。中院和内院是一间间错落有致的厢房,房里按原样摆放着桌、椅、琴、床等,内院后面是一座稍有些荒芜零乱了的小花园。
       有几间房内都是文字和图片,是对这个行业的介绍,很详尽,我也就两耳不闻团队游客里里外外的嘻皮笑脸哄闹声,自顾自仔细地全看了个遍,有些文字还是值得记一下的。
       青楼,原是指豪华精致的雅舍,比如晋代时,到了唐代已兼指妓院,宋元以降,才成了烟花之地的专指。在古代青楼女子中,有过很多才华出众者,如薛涛、张窈窕、严蕊、周月仙、张玉莲、马湘兰、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等。古时候,妓多是为士服务的,士是妓的主要服务对象,所以名妓往往都和名士相关联。士,自身需要妓,能欣赏对方,又反过来使妓愉悦,影响妓,提高了她们的身份,削弱了她们的自卑感。因而,士与妓互有所需,互相欣赏,互相依赖,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同情,如周邦彦和李师师,董小宛和冒辟疆,柳如是和钱谦益,李香君和侯方域等。歌妓和艺妓是不卖身的,她们犹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哦,天井地面上有那么多莲花呵)。此时我忽生遐思,觉得古时有些才情颇高的女子,说不定就是为了脱离束缚禁锢,为了结识更多的名士才子,才甘愿入的青楼,目的就是为了寻得自己的真爱呢。
       在连图带文字的介绍中,共详说了史上十位名妓:张丽华、王朝云、薛涛、苏小小、红拂、柳如是、李师师、梁红玉、鱼玄机、赛金花。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女性,写史书是漏不掉她们的,写文学史或许也会带到她们的。
       至于妓院的名称,历史上有过不下四十种,既有名指也有暗喻,有俗语也有雅称,比如:花曲、花柳、花院、风月馆、烟花市、门户、火坑、北里、娼家、青楼、妓楼等。
       妓女这一行当也自有它的一个漫长历史发展过程,最早出现的是官妓,由春秋时管仲发明,到了汉朝时衍变为营妓,那是为军士服务的,汉朝以后,又衍变成家妓,再以后衍变为私妓。
       因管仲是娼妓的始作俑者,所以妓女这一行的祖师和崇拜神是管仲。吕洞宾也是被妓女热衷供奉的,因为他为她们点化、为她们治疗恶疾。其他被供奉的神还有:插花老祖、白眉神、勾栏女神(潘金莲)、春神、五大仙等。
       介绍中还说到了这一行的服务方式专用语,如住局(在妓院过夜)、开盘子(陪聊寻乐唱歌不干别的)、拉铺(直接上床)、出局(嫖客花钱接妓女出妓院去自家或别处)等。还提到了喝大败汤一说,那也叫夺命汤,是由五毒熬制成,喝了就丧失生育能力了。
       在我看时,又进来两个团队二十多人,人多了,预备的娱乐节目也就开始了,我进门时曾看到坐着两个穿了古戏装的漂亮女孩,还在想她们是什么人,解说员?现在才知道,原来她们是娱乐节目表演者。先是“老鸨”站出来说一番话,倒是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像是个老鸨角色,接着在她欢声招呼下,厢房二楼的木门打开,走出一个妙龄漂亮女孩,手中拿一绣球,羞怯怯摆出一番闺阁小姐相,游客顿时欢闹起哄,你推我让,本来就是团队嘛,互相都熟悉的。接下来自是老一套,我看了会也就走出了门。
       再往前走,又看到了大明堂和赌艺坊,都关着门,游客太少啊。沿街的木房都上着门板关着门,门楣上残留的一些老店字号倒还能依稀辨得,有“猪肉铺”、“两广杂货”、“南货布庄”、“生药材”、“赌场”等,果真是曾经的大商埠呵,可经不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沧海桑田,现在已荒落了。依水而发,又因水而衰也。还见到些大石碑,有的门板上也还能发见些那个十年残留下的红色标语。
       皤滩古镇,发兴于唐宋,成熟于元代,鼎盛于明清,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八方商贾云集,名扬海内外于一时。皤滩的古民乐也很有历史,早在唐光化年间(898-901年)就出现了由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以演奏“小开门”为主的“滴答板”(倒和越剧的前身的笃板相近似了)文武乐队,明清时又有了“皤滩调”,可惜这次什么也没能聆听到。
       走出古镇,一看还有时间,就乘上班车去2公里外的桐江书院,朱熹曾亲临此地讲学并送子在此就读。
       先看到石坊,上写“东南道学世宗”,柱联是:鼎山西北无双地;道学东南第一家。道学芳名远;桐江世泽长。沿幽静小路走进去,前面就是书院,干干净净一个白墙青瓦大院落,大门两边写的是:文公诗道地,殿元受业家。门开着,一个人也没有,我进去转过半圈,稍稍一看,几分钟就出来了。里面有“鼎山堂”,字匾该是朱熹的手笔吧,还有大成殿,明伦堂等,跟文庙差不多了。
       看完,走到大路上等车,准备去缙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