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想过要去看郭敬明的博客,因为一直对他不感兴趣。
曾看过些有关他的负面远多于正面的新闻,也看过些他的答记者问和媒体对他的采访,总是感觉对不上味。人的眼睛是人品的透露,话语是心术的表现,神态是性格的公示,这些都骗不了人的。听过了他时常夸张地一味自我显摆之话语,看过了他着装打扮那份半阴不阳的气质追求,也就大概了解了他是什么样人。有两个词很适用于他:工于心计,伪于言表。
言归正传。那天钱伟长老先生逝世,下午在新浪看到推荐博文中有郭敬明一文,即点击了,因为那与钱老有关,想看一看。
第一遍扫过题目,《纪念我曾经的校长钱伟长》,感觉哪儿有点不对劲,再看一遍,还是觉得不甚舒服。罢,先放下它吧,看文章要紧。
点开博文一看,才那么点啊,连标点加一起也不足四百字,这是“纪念”?哦,字不在多少,人家是自我感觉极好的名作家,说不定就来个言简意赅呢。是的,即便寥寥三百多字,若真是有感而发,又有实质内容,那也足以写成一篇感人好文章的。
一行一行看过,很快读完了全文,我有点发愣,这就完了?这么点文字这么样的文字也拿得出手?也敢作为纪念文章来献给已近百岁了的被他称为校长的钱老先生?
文章就摆在那儿,既没真情实感,也没实质内容,空洞无物,虚情假意,对钱老先生的逝世他仅仅只有一声“很感慨”。
而最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和钱老先生双方的位置没摆对。
先看题目,我之所以连看几遍都感觉不对味,关键是“曾经”这个词。一“曾经”,就强调突出了作为主体的“我”,而本该受到尊敬爱戴的“校长”却成了“我”的从属,语法没问题,语感出错了。像这样的句式,可有这样的表述:纪念我曾经的女友XXX,纪念我曾经的好兄弟XXX,对象该是什么样人一看就明白。如若对象是校长,那德高望重的校长岂非也成了可听任“我”纪念的对象了?其潜台词是“他(只)是我的一个曾经的校长(而已)”,尊卑被颠倒了。这大概或可算作是郭氏语法吧,和他的心气一脉相通。
还有,文中说因为“我”读了两年书后就去忙工作了,所以百忙之中“见到钱校长的机会不多。”好象钱校长一直在等着他去见面,而他读书忙工作忙实在没时间。接下来那句“记忆里……”,其口气更像是给同伴或属下作人品鉴定似的。钱校长是怎样个人,还需要你这种小巴辣子用假装老资格的一句“记忆里”来评说?真是太无自知之明了嘛。假如郭敬明还是17岁,我不会计较,但他已27岁了,况且还是个靠文字发家拿文字卖钱的人,这就必定要一说了。
全文语气是以平视钱老先生的角度来写的,像是写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平辈人,所用词语和内在含意既没有缅怀和哀思之感,也没有多少的尊敬和崇仰,却倒流露出他借用一切机会显摆自己的天性。
另外,我也没想到这么个“大作家”的文字竟这么平庸这么差,连中学生的作文都不如,难怪要去抄袭。第一句就是病句,唯有把“的”和“之后”去掉,或者把“的”、“只”、“之”一并去掉,再或者在“多”和“之”之间加一个逗号,那样才成为一句通顺的话。
不过终归他是名人,所以这样一个和钱老先生并无多少关联的孙子辈小人物的一篇什么也说不上的小文章竟被放在头版多日,在纪念钱老先生专题里一直居于头条位置,可见出名就是好,只要是名人,劣文也有人捧。所以啊,那些芙蓉姐、凤姐们都挖空心思不惜丑化自己也要先出名,因为只要有了名就可得到很多很多。
其实,这样文章不写也罢,谁又会记你小四曾是个上大学生?谁又会记你这么个曾在钱老校长治下未毕业的不合格学生?
一直觉得川人爽直诚善,却不料也有逆类。也一直不明白小男人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下总算见识了。幸好,本市媒体像似从来就不认识这个新上海人,从没对他感过兴趣。幸哉!(20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