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总算下雨了。
连续几天天气预报都说有雷阵雨,可天天无雨,昨天总算报准了,或者说猜对了。这样的概率,大概一般人也能蒙得准。不过昨晚的雨不大,虽电闪雷鸣,有一声雷还很吓人的就从头顶轰轰隆隆滚过,但总共也就这么两三下,匆匆而来一阵凉风一阵雨,仅十余分钟,又匆匆而去,一切又回复到先前的闷热,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雨情没报准,再看气温。30日出了太阳,气温陡升至35.4度,而那天天气预报说最高是33度。1日,预报说34度,但实际气温一点不给情面地蹿升到了37.4度,连续两天的预报都产生了不小误差。而我的东京朋友30日给我来信说,日本预报上海近四天的气温是36-37度,这显然要比我们的预报准确得多。
这就产生个问题,人家隔着海洋且还是提前预报却比身处其中的我们自己的当日预报还来得准确,这是技术问题?亦或还有其他原因?
由于体制原因,出于政绩、和谐什么的考虑,像GDP、房价涨幅、就业率等等很多重要数据都出现过掺假造假,所以,人们难免会抱着不相信一切的眼光来审视所有公布的数据以及当事方所作的解释答疑,包括这气象预报。
记得我年轻时候,那时上海的规定是,达到33度就有高温津贴,达到35度就该休息放假半天。因为那个年代车间里没空调,工人工作条件较差,所以制定这样的规定是合情合理的,以人为本的,但实际上要获得这半天的休息是难上加难。明明大家感觉上已经热得不行了,温度计里的水银柱早已过了35度,可气象预报就是只报32度,偶尔一两次才报出33度34度,但没有35度(据说当时报35度是要经上级批准的)。以至当时民间就议论纷纷,不满情绪多多。当然气象台有它自己的解释,说测温是在室外非阳光下的空气流通处,与人的实际体感会产生不小差别云云。人们依然不太相信,但不信又能咋的,就这么在似信非信半信半疑中过着一个又一个的夏季。
那个年代里,我曾在一个挺大的车间里,看到过屋顶下挂着两排一大块一大块的薄板,靠着机械一下下拉动,使薄板前后摆动带出些风来,办法虽土,挺有效果。那时有一阶段,我常在东平路那边,那里就有一家制造冰块的单位,味道不太好闻,时常见到卡车来拉走一块块的冰,那是被送去医院等地方作降温用的。有一次夏天我在文化广场看演出,观众席的几条主要过道上就摆了好多块这样的大冰块,长约一米,高一尺多,厚不到一尺。有了这些冰,明显可感得些降温效果,等到散场,地上已是湿漉漉一片。(2010.7.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