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了个懒觉,醒来已8点多。心中有事无事就是不一样。
又去解放碑那里,想乘长江索道,走来走去却不好找。看到墙上贴着张渝中区房地产管理局的布告,是对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的登记调查,标准线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06年度人均收入的75%,即8677元,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6平方米的本区城镇户口家庭。看来重庆的收入不高,大概是上海平均数的六成,居住面积倒还可。
找着找着,发现有湖广会馆,索道顾不上了,去看湖广会馆吧,那更重要。
看到了凯旋路电梯,和火车站的皇冠扶梯一个式样,也是很高,直通向江边低处,深不见底。又走进人民公园。人民公园建在坡上,呈阶梯状,看不见大块平地,只有一棵棵树下的那么一丁点地方,完全不像公园。平坡上有一座“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是民国三十六年立的。碑前是玩鸟人天下,一个个鸟笼,一片叽叽喳喳的鸟叫。还有几个下棋的、健身的。
经指点,从公园中顺石阶小路下去,一下下到了下一层路面,然后再下一层,总算看到了湖广会馆,这是全国重点。
重庆历史上曾有过六次大移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入江洲、秦朝的万家入巴蜀、两宋的北民南移、元末明初的楚民大入川、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抗战时期的大迁移。其中尤以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最壮观,影响最大。
有移民,就有会馆,这是中华文化的特有产物,是远在异地的同乡客商为维护自身权益而自发组织形成的。当然,在长期发展沿革中,会馆风习也向多方向延伸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
重庆历史上会馆很多,著名的有八省会馆,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成了遗迹,如陕西会馆和福建会馆是在1949年那场特大火灾中被全部烧毁化为灰烬的,连这湖广会馆也是几年前在残留零星几样构件基础上刚刚重新修复起来的,从而成了现在重庆唯一完整的会馆。
现在的湖广会馆还包括连在一起的齐安公所和广东公所,总占地面积有八千多平方米,门票30元。因湖广会馆奉祀大禹,所以又称禹王宫。
走进大门,先看到的是禹王宫。转过头,这边有“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先看这吧。
明清之交,巴蜀之地战乱频频,张献忠起事、南明军和清军之战、吴三桂叛乱,数十年混战下来,造成了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更还有虎患成灾,以至到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川残存人口仅为50万到60万,为有史以来最低纪录。顺治五年就有这样的记载:“瘟疫大作,人皆徒散,数百里无烟。”“大旱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自献贼起营后三四年间,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墙上屋,浮水登船爬楼,此皆古所未闻。”重庆那时是官府“驻节之地,哀鸿稍集,然不过数百家。”成都更是“城中绝人迹十三年。”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上疏朝廷,请招民承垦,二十九年(1690年)颁布了“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家业”的政策。自此,“湖广填四川”百年移民潮拉开帷幕,以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为主的各省大量移民纷至沓来。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巴蜀人口已达2000万之多,政策也开始修正。
看过这移民博物馆,知晓了巴蜀大地上那一段历史,也才恍然,现在的川渝人其实大多是全国各地人群的后代呢,上溯也就十余代吧。博物馆里资料丰富,文字详实,并还有好些实物,毕竟只是近两三百年的事,又有那么多会馆在,历史资料该是多留存着的。
看完出来,再看禹王宫。
禹王宫也叫禹王庙、三楚宫,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少乾隆十五年之前),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复修扩建,现在修复的面积有2270平方米,是这里三群建筑中最大的。
正面是座大门楼,六柱三层五楼,中间门楣上有禹王宫三字,红底金字,柱联有两副,其中一副是:行九德开九州遍地洪流归九脉;建重楼兴重庆朝天巨舰驶重洋。
重庆曾有的各大会馆奉祀之神各各不同,除这湖广会馆奉祀大禹外,浙江会馆祀吴大夫伍员,江西会馆祀许逊,齐安公所祀帝主,贵州会馆祀南霁云,山西、陕西、云南会馆祀关羽,广东会馆祀禅宗六祖慧能,福建会馆祀天妃妈祖,江南会馆祀准提菩萨。从中可看出鲜明的地域特点,都是奉祀与自己家乡有关的古代人物。
不用说,禹王宫雕梁画栋,涂朱鎏金,重檐歇山式大殿有270平方米。那座戏楼保留了早期戏楼的部分风格,对面的大厅即是看殿,可摆茶桌,可坐百来人。戏楼和看殿都有许多戏曲木雕,多为神仙人物,精美生动、栩栩活色。戏楼柱联以叠字成联,很有些意思: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来来来认认真真想想事;忙忙碌碌暮暮朝朝坐坐坐潇潇洒洒宽宽心。
右边一院还有一戏楼,稍小一些,看厅形式相同,也相应略小些,戏楼柱联是:只一片乡心托付他雨后塗山花前蜀水;便许多剧目何如这行吟屈子鼓瑟湘灵。
向西穿过去,看广东公所。
广东公所又名南华宫,即广东会馆,大门门墙是一片艳目杏黄色,门楣上题刻了“南岭观瞻”四字。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至五十一年之间(1760-1786年),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重建,建筑技艺工巧华丽,木雕非常精美。建筑面积为711平方米,原曾有大殿,建国后被拆除。
主要建筑是戏楼,木结构歇山式,戏台面宽有9米,深8.4米,高2.8米。有前后看厅和左右厢楼,前看厅在下,露天,后看厅为殿式,宽12米,深9米,高10余米,左厢楼长26米,右厢楼长21米,均宽2.8米,中间为天井,总共可容300人同时看戏。戏台台顶是八角藻井,额枋雕的是二龙戏珠,戏台下栏板有精湛木雕,雕的多是《三国演义》中故事。看厅卷棚檐口下的撑拱上,镂空雕刻着《封神榜》中故事,两侧厢楼的额匾,分别题着“游目”和“骋怀”四字。戏楼无联,上面挂着聚光灯,现在还常在此演出传统戏曲,对外售票,名为“湖广会馆大戏台”。坐在看厅里,泡一壶茶,看小小镜框般古老戏楼里生角旦角咿咿呀呀唱一出老戏,那该当是很有意韵可回味的吧。
往南,就是齐安公所。齐安公所,俗称黄州馆、帝主宫,是湖北黄州府籍人士集资所建的府会馆。黄州府在唐曾改称“齐安郡”,故黄州会馆也称齐安公所。历史上,黄州府是“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齐安公所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东与禹王宫相通,北与广东公所毗邻,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是湖广会馆三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门墙也是艳艳杏黄色,门楼雕刻细微精致,美不胜收。祭祀主神是“帝主”,即道教之元大帝,或称“三官尊神”,即天官、地官、水官。
最具特色的也是戏楼,它也是这里保存最完整、做工最精美的戏楼。戏楼坐南面北,为木结构歇山式,飞檐翘角,八角藻井,高8米,宽7.5米,深9.5米。戏楼三面皆雕刻精美,有长幅戏文故事,有浮雕山水图,两边厢楼栏板上也几乎全是精美雕刻,主要刻的是二十四孝故事,手法高超,技艺精细。看厅宽13.4米,进深7.4米,坐落在2.2米高的石台之上。戏楼柱联是:人在戏中戏在人中人生莫演糊涂戏;境由心造心由境造境界需除名利心。呵呵,精彩好联!
转了近2小时,移民博物馆内容甚为丰富,四个戏楼个个精彩,值得细看。
据不完全统计,在清代,整个重庆地区共有各省会馆334处,其中湖广会馆最多,有140处,较多的还有江西82处,广东46处。
出门,旁边像是正在开发附属景点,但没成形,也没人气。随意走走,一走走进了真正的老街。一长排成弧形的两层三层木楼,赭色木板白色墙,楼上房间还有向外突伸出来的。街中有老式的那种最简单的路灯,有几家还挂了串红灯笼,明显的,稍微修饰过了,但没有开店的,都还是居民住宅。而在街后面,背景里都已是高高大楼,有一些压迫感。
从下洪学巷往上走,可到解放东路。这是条石阶小路,右侧就是齐安公所和广东公所的高高围墙。
小路上老人小孩过往不绝,旁边有一些更小的支道,一些民宅,这条路也就是他们外出的必经之路。看到一块石碑,写着“山城步道,第一步道”,呵呵,一不小心,竟走在了有典型代表性的重庆石阶步道上。
到了上面解放东路,一共163级,够高的。这一下也就体会了重庆人的生活,怪不得重庆女孩苗条高挑,原来就是这么每天走出来的啊,这真比跳什么健身操练什么瑜珈实在得多有效得多呢。一下也想到了重庆那著名的“棒棒军”,在街上已看到好几回了,有单个的,有三五成群的,都是人手一“棒”,还备有绳子,其实他们就是随叫随到的挑夫,也像是车站前的红帽子们。重庆这山城,确实需要他们,那样的地形,那样的石阶路,车进不得,只能靠人力。重庆人说,棒棒军什么都挑,家具、电器大家伙、箱子行李、米菜,反正有需求就有呼应,只要你一呼,马上就会有应者过来,谈好价钱,就帮你挑到家,如出租车一般方便。
下午和朋友三人喝茶,晚饭跑去南岸一家建于1888年的老店吃饭。此行还好,不能吃辣的我也吃到了些可口的美味菜,想二十年前那次出差到川渝,愣是有两顿饭是以面包熬过来的,那时要找一家不辣的店真难,叫他别放辣,他说没放啊,可一炒出来还是辣的,那锅本身就是辣的嘛。
一路走回来,走过长江大桥,大桥有1公里多吧。看看江景,又看看夜色下的山景,再一路慢吞吞走到火车站。总之,这回来重庆,印象好了许多,把上次遇到小偷的不快心情全消抹去了。毕竟,那只是一次偶然事嘛。
乘上5607次车,9点53分驶离站台,先去遵义。
离开了重庆,离开了川渝大地,也离开了弥漫的雨雾,接下来是奔南国阳光明媚处去,想去感觉12月里的温暖,想去看一看美丽的海滨沙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