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斋
梁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351
  • 关注人气:5,5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坐着摩托夜闯理坑

(2009-08-20 13:42:51)
标签:

理坑

婺源

吾行吾土

摩托

旅行

旅游

分类: 旅途感录
       到婺源已过四点半,很想赶去理坑过夜,一看,早已无车,只有到清华还有班车。我犹豫盘算着。
       大门外停了十来辆摩托车,车主一个个都冲了下车旅客招揽着生意。有一个戴眼镜的车主走过来问我去哪儿,我说去理坑,他说没车了,坐他摩托车去吧。我一惊,那么远,50公里路哪,坐摩托车?不安全,也不放心嘛。他没放弃,继续不停嘴地在我身边游说。
       又过来一车主,听了会也参加进来,说他们经常带游客坐摩托车去的,没事的,尽管放心,他几天前刚带一个北京老人就这么去的。我犹豫不决。十几分钟过去了,更多车主围过来,一边听一边插上一两句,说婺源人可靠,放心好了。看看这些人,一个个倒都是很实在的感觉,不是滑头样。
       人多了,七嘴八舌的,我走回售票处。后来的那个车主一直跟着我,说他家就在那里,等于是回家一趟顺道而已,40元送我到理坑。然后又说明天可带我去看灵岩风景区,那里的红叶极美,画画的摄影的都去那里,回程还可一路带我看一下这北线上的另几个景点,最后送我回婺源,这样的话总价100元。
       他言辞恳切,一副恳求的样子,鼓动我跟他走,他说他人熟路熟,包我满意,绝对放心。又告诉我去理坑的班车很少,不坐摩托车明天回来还是很不方便的。
       看看时间渐晚,心里仍怀着在深山古村落过夜的美妙憧憬,实在不想错过啊,遂决定跟他走,坐摩托车去理坑。
       他把我小包绑在车后扎紧,又帮我戴好头盔,给我穿上雨衣以挡风,还把手套给我,真是照顾得好仔细。然后,我坐上九成新的摩托车后座,正5点,出发了。
       理坑位于婺源的北端,大鄣山南,翻过山就是安徽省,比较闭塞。理坑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主要是余姓。理坑虽为小小的一个偏僻山村,但村人好读成风,几百年中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学和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还有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故而扬名于世。
       说实话,活到这么大,自己从没开过摩托车,坐别人的摩托车也就这么几次,屈指都数得过来。最早一次是八十年代,在青岛坐朋友的摩托车转游八大关,后来到了东京又坐过一次。在上海地铁刚开通时也坐过这么两次“短驳”吧,还有旅行到山西平遥时也坐过一次,在吉林松花湖边又坐过一回,好象也就这么几次吧。摩托车毕竟是最容易出交通事故的,而且一出事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我一个亲戚曾在摩托车厂工作过,说厂里前些年做过一次对买车人的回访,发现二十几年前第一批几十个买车者,都发生了事故,或已故去或伤残着,很是让人心惊。
       车主是稳健人,一直将车速控制在25公里上下,跟我说安全第一。看着天渐渐暗下来,数着路边的里程标记,倒是我急了,这样的速度还没到理坑天就全黑啦。我一说,他把车速提到40公里。车一快,风声呼呼的,他叫我把手伸进他衣服口袋,别冻僵了。是呵,深秋时节的风是有了些寒意。
       一路车很少,他不时告诉我这里有什么景点,哪里的景美,但我不想停下看,天都快黑了也看不清啊。因在车上,说话都是大声的,他还要扭转头,为安全起见,我尽量少和他说话。
       过清华镇时天已黑了,再往前,车辆更是稀少。到里村是三叉路,往右是主路,可去安徽,往左的路窄小些,理坑就在这条路的尽头处。
       这最后的14公里全是在山间行使,四面都是山,看不见一点灯光,完全是靠了摩托车灯那点晃动的亮光,才得以看到些四周景物,山石如怪兽,魅影幽幽。就这么在山中绕来绕去,一路是连续的道路警示标记,虽没上下陡坡,但也够险要的。上了这段路后,就再没见到一辆车一个人,一片寂静,就我们这辆摩托车突突突地孤独前行着。他问我害怕不,有没有怀疑他担心他,我说不会的,既来之则安之,若担心怀疑我就不来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嘛。
       就这么,在黑古隆冬中行驶了好一阵,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点幽黄小灯光,刚看到,摩托车吱一声就在那跟前停下了。车主说,到了。也不知那是几瓦的灯,这么昏暗。
       这就是理坑?怎么没什么灯光呢?前后左右四顾一下,依旧是黑蒙蒙一片,依旧什么都看不见。
       从那亮着幽暗灯光的小屋走出一个老人,跟我说门票20元。这我知道,车主早跟我说了,他还说可以带我逃票进去,我没同意。
       买了票,摩托车又发动,从小屋旁边的小道进村去。右边是河,左边是房屋,小道就两三米宽,还是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在这样的石板路上,摩托车是突起突停,急左急右,颠得好一阵难受。
       拐进小巷,两边是高高大墙,仅一盏大概才15瓦的路灯。又拐过两下,他将车停住,并熄了火。
       下车,拿了东西,跟他走进一间高墙大屋。我看看表,一个半小时不到,近50公里路哪。
       这是家家庭旅馆,车主跟他们挺熟,想必每次都把人带来这里吧。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妻,有个老人坐着烤火,还有个小孩。屋里另还有几人,那是住客,大方桌上一对五十多岁的苏州夫妻刚开始吃饭,另一边则是一个穿着军装(风纪扣没扣)、戴了军帽(没领章帽徽)、还背了军用挎包的三十来岁男人,这副穿着,仿佛就是文革时期的人。这人眼睛从不看别人,也不跟人打招呼说话,神情一直恍恍惚惚的样,只自顾自闷了头吃饭,不知何许人也,一下吃不准他的来路。和老人坐一块的还有一个外国人,安安静静坐在那儿看着别的人们。
       主人问我吃什么,车主跟我介绍了这里的特产荷包红鲤鱼,说了这鱼的来历故事,我没用心记,地图上写着的,这是这里名菜,还说被选入过国宴。不用说,这顿饭该我请的,我要了这菜,再加两菜一汤,都饿了嘛。
       等菜的时候和苏州老夫妻说话。他们是自己开车来的,男的是旅游迷,喜好摄影,尤其中意婺源,每年都来,理坑来了好几次了。他对这里地形景点很熟,一说起来,那就只有我那摩托车车主跟他对答了。吃完,女主人带我上楼看房间。很陈旧的老楼,木地板咯吱咯吱响。房间有好几间,都是木板房,简陋得很。这是没办法的,没什么可挑剔的。车主也由主人给他找了房间,他并不是理坑人,说是旁边另一个村的。
       放好包,拿了手电,出来锁上门,下楼打个招呼,径直出门去。到一新地方即刻就想熟悉一下当地环境,这是我的习惯,何况这里是理坑。
       门外小巷窄窄的,脚下高低不平,凭了直觉,在高墙夹持中拐过几个弯后,到了河边。这里地形开朗了,心理也没了逼仄压迫感。整个村子像是人很少,有几家大门开着,但多数是关着的,既没亮堂堂灯光,也没人声电视声什么的。在拐角处看到一家写着是酒吧,屋里灯也是晦暗的,探头张望一下,很简陋,没见一个人。此时不是旅游旺季,游客很少,而村里人是绝不会来酒吧的。
       站在河边,寂静无声,这才叫万籁俱寂呢。抬头看天,呵呵,满天都是白花花的星星,无以计数。许久没见了的天象呵,这么多年身处大城市中,早忘了满天繁星该是如何一个景象。一下好感动,童年时代青年时代的许多个美妙夏夜一一闪现于眼前:弄堂里,躺在竹榻上数星星,钱湖边,躺在草地上看月亮,那一切多美好呵。
       远处有狗吠声,仅一只,轻轻寥寥几声,越发显出这里的偏静落寞,深山小村落哪。
       稍微走了几步,四面黑乎乎,都是深宅高墙空巷,什么都看不得,又感觉到有点冷,就往回走,正好迎头碰上车主,他说怕我走迷路。
       进屋,老人给我倒茶,叫我坐过去烤火,一边看电视。我想和那外国人说说话,可他却只会简单几句问候类汉语,我英语又不好,没法聊。他是法国人,一个人来这里玩,已在此住了三天,每天白天由主人介绍个好景点,骑了摩托带他去,谈价格都是靠手势。呵呵,老外,真有他的,但一个人来,总得多学几句中文呀。
       苏州夫妻早已上去睡觉了,他们说明天要早起上山去看景。那个穿军装的一直独自闷闷无声,一副神神迷迷奇奇怪怪的样子,也早上去睡了。没法和法国人聊,电视又没什么可看,还是写点东西早点睡觉吧。我也向他们道别上楼去。
       屋里虽有电视机,却是没法开,电线插头裸露着,一副危险状,也就不弄它了。门背后及四周墙壁上写了许多话,都是以前住客留下的,多是玩得开心,看了美景,一时兴起,抒发下感怀,有的已是好几年前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