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7川行记(二十三)在自贡看盐业博物馆

(2009-07-29 11:19:55)
标签:

自贡

盐业博物馆

西秦会馆

四川

王爷庙

分类: 吾行天下
       回到自贡即去看盐业博物馆,恐龙不想看,花灯又闭馆,这盐业是必看的。
       来到滨江路,先看王爷庙。王爷庙地处市中心釜溪河急转弯突角处,独具形胜,是盐运商人为供祀镇江王爷、寻求神灵庇祐而兴建,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或以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增建一戏楼,后来因修建公路,拆除了正殿和偏殿,现只剩了戏楼和部分回廊。
       走进去,那座戏楼立即好端端雄立于眼前,好高好大,好有气派。戏楼为抬梁式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装饰华丽,雕刻精细,屋顶上还雕有好几个人物,远远望去煞是生动传神。舞台台口的上、中、下三层皆配以木雕,刻了些山川花木、历史人物等,很耐看。此舞台主要作川剧演出用,如此的精美大气,保存得又如此完好,实已不多见了。
       退出来,走个几十米,从河边石阶再往下几步,从侧面可看到王爷庙临水一面的雄姿,只可惜现在仅剩这么一座孤单建筑了。
       盐业历史博物馆建于1959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自然科技史博物馆之一,主要是收藏、研究、陈列中国井盐历史文物和资料,馆址设于西秦会馆。
       西秦会馆,是由来此经营盐业的陕籍商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历时16年建成。整个建筑群包括了造型奇特的武圣宫大门,以及献技诸楼、金镛阁、贲鼓阁、参天奎阁、中殿、正殿等。其中,更还有诸多巧夺天工精美无比的木雕、石刻、泥塑、彩绘等,可谓是融清代宫廷和民间风格于一体、汇南北特点于一身,堪称我国南方会馆建筑的典范之作。
       远远就看见了别致而漂亮的门楼,宛如一顶极尽奢华富贵的大英雄之桂冠,一下联想到了宁夏那些飞檐翘角的高庙,心内不由自主发一声赞叹。门票20元。
       走近了,先不忙进去,站在那儿仰头细细端详这武圣宫大门的屋顶。这重檐歇山式屋顶成复合形,通高18米,其外形就如是把牛角般的尖尖弯弯檐角一个个安插拼装组合于一起,形成一层又一层的门楼顶,层层飞檐,叠叠翘角,真是说不明的华丽纷杂、精美繁复。说是共有24个檐角,可哪里又看得过来数得清楚,只见得那些檐角一个个高高飞翘,参差起伏,尖角如林。再低头看,那两头大石狮好一副威风凛凛生动栩栩模样,雕刻得确是好,突目隆鼻、体态健美,左为雄右为雌,雄狮口含一颗宝珠,脚踏雕花绣球,雌狮则脚踏一蜷伏小狮。那四根大红木柱下是一对小石狮和一对小石象作柱础,四小兽也同样被雕刻得一头头的活灵活现、骄憨可爱样。还没进去,仅这个大门就把所有来者都震慑了。
       走进去,反转身来看那献技诸楼,也就是舞台,这武圣宫和献技诸楼其实就是相连在一起的。舞台屋顶也是飞檐高翘,中间顶起个六角攒尖高大屋顶,这一来,倒显得舞台不够大了,头上似乎有点重。这舞台没对联,有点遗憾,在四川,怎能没对联呢?
       发现到处都有木雕,梁架、斗拱、额枋、衬枋、挂落、垂花、雀替等建筑细部无处不有,而且都极其精美细致。献技楼加上两边的金镛阁和贲鼓阁,中间一条楼沿上都置有木雕栏板,三面连串起来,总长有22米多,宽是60余厘米,在这三条栏板上刻有人物350余个,占全馆木雕人物总数的七成。栏板上的木雕分三层,分割成大小不等的208幅画面,下层画面稍大,用高浮雕手法展现了19出戏剧的舞台演出场景。如金镛阁的《忠义堂》,宋江端坐正中,旁有吴用、卢俊义、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等;贲鼓阁的《王母寿》,中间端坐着王母,接受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八仙的朝贺。还有《纪信替身》、《卸甲封王》、《失代州》、《齐桓公访宁戚》等。木雕刀法细腻,人物形态逼真,涂的是金色,在天蓝底色上清晰可辨。
       再进去,是气势宏伟的大丈夫抱厅,这是五间宽的敞厅,石级两侧石壁上有12幅“二十四孝图”石雕,刀法遒劲,立体感很强。穿过去,是一池一石桥,参天奎阁即建在桥面上,阁高12米,六角攒尖顶,四重檐,内饰藻井。再后面紧接着中殿,中殿的檐角和参天阁的檐角在空中形成相交穿切,紧密得很。
       中殿是单檐结构,层高6米,面阔25米,进深10米,中无隔墙。中殿之后是正殿,殿内几个工人正忙着修建事,堆了些材料工具。此殿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扩建的,分两层,面积和高度均为全馆殿阁之首。关帝和陪祀诸神曾供奉在这里,原有关羽像,文革中被毁。
       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发展到清代果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程度,这在西秦会馆尽显无疑,看过了就明白了,钦佩之至。
       接下来看展览,主要就是《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陈列》,是以实物、文字、图表、照片、标本、模型等,详细展示以自贡为代表的四川井盐生产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发展状况。尤其是陈列着的那一套我国唯一的几百件古代钻凿井工具,更是珍奇而广受好评。
       盐,是人们饮食中必不可少的,它是我们身体的必需之物,盐有海盐、岩盐、井盐、湖盐之分。我国的井盐主要集中于四川,尤以自贡为最集中产地,在清代晚期,自贡的食盐年产量达300多万担,占当时全省总产量一半以上,因而被誉为“盐都”。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井盐产量占到了全省的80%,全国的40%。
       到底是专业博物馆,又是在当地兴建,实物甚多,钻井、采卤、输卤、采气、制盐等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工具、用具、设备,林林总总成套摆列在那,有的已有两三百年历史,有的还是国内仅有。说明也都很详细,使外行人一下即可看明白整个生产过程和一些技术性问题。
       看了那口开凿于1835年、井深达1001.42米的燊海井的复原模型,这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它明明白白让人敬佩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科技文明程度。就这么个木头架,就靠了这么些虽简单却显示了精巧奥妙的多种多样工具,就向地底开凿下去了一千米,实在不简单哪。还有那张照片上的昔日盐场动脉------输卤竹笕,其高大壮伟的气势,绵长复杂的结构,仿佛就像是现代游乐场里的巨型过山车基架,但那不是钢铁结构,它是靠木头和竹子搭建成的哦。我们的前人伟大矣!
       看完了,由于建筑和展览都精彩,使我多耽搁了些时间,出来就哪里也不想去了,直接赶回车站。又经过了丹桂大街,晚上看过了,白天又看,还是挺像样的。今天看自贡,比昨晚的感觉好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