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回上海,已举办过很多届的上海电视节即开幕了。虽然每天都看电视,但电视节与我们普通百姓关系并不大,都是些专业人士的讨论会、颁奖会、节目交流会什么的,最多在荧屏上展播几部外国电视剧、纪录片给大家一看,仅此而已。不像电影节,那么多电影公映,想看者尽可去挑几部看个够。
评奖自然是电视节的重头戏,开幕前看报上报道,列举出几项热门奖项的候选者,说尤以《潜伏》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两剧竞争激烈。但看了报道中对候选者先后顺序的排列,心中已有数,《潜伏》会胜出。这种事,该相信记者嗅觉的敏锐,这是积多少年经验可意会的。
报上又说今年新增了一项“电视剧观众票选”活动,已吸引来很多注意力,还未开幕网上已有几千万张选票。这倒有些意思,也就多关心了一下。这项评选活动的结果于11日公布,有一亿人参加了投票,最终,《团》剧获得最受关注电视剧、最具实力导演、最具人气男演员(段奕宏)三项大奖,压倒了《潜伏》。
前晚是电视节闭幕式,我稍晚些调到那直播频道,只想看最关心的部分。当宣布“最佳女演员”是宋丹丹时,证明了我最早的直觉没错,她就是在报道中被排在第一的。此时镜头扫了下孙红雷。接着,在宣布“最佳男演员”前,三位颁奖嘉宾中的一个问另一个看好哪一个、喜欢谁,那人慢悠悠地假装兮兮地说出了小眼睛的孙红雷。至此,悬念已尽失,那张尚未打开的写着得奖人姓名的红纸实际已可扔掉,接下来的过程只不过是三个人多浪费些时间装模作样一番罢了。
最后的结果是:《潜伏》获最佳电视剧、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孙红雷)三项大奖,而《团长》颗粒无收。11日的全胜,到了12日即成完败。
翻开一个星期前的一份报纸,曾对截止到5月26日的网上1600多万张投票作过披露,说那时的“最具人气男演员”票选中,孙红雷连1万票都不到,远不能和段奕宏的30多万张相比,而“最吸引人剧情”(编剧)和“最具实力导演”两项的票选,《团长》的优势尽显。
有意思的是,孙红雷在说获奖感言时请求多给他些时间,却是说了件师兄段奕宏的事,夸了人家一下,最后又说此奖应该和同剧组的另一男演员冯恩鹤共得。此般表现甚是稀罕,也许他自己也觉得这奖拿得有点不好意思吧。
孙红雷是好演员,他最精彩的表演已留在《梅兰芳》里。前晚给他的颁奖词只有一句话,说他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同类人物中的崭新形象(非原话)。可却没有从艺术上多评点两句,实在是有点太单薄。仅凭这简简单单一句评语就将大奖颁给他了?糊弄人嘛。在给《潜伏》颁最佳电视剧奖时,评语是这样的:以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将谍战类题材连续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的评语也够牵强的。就这两句评语而言,《团》剧不是做得更好吗?并且《团》剧不仅局限于同类题材同类角色,它更是将整个中国电视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看来,百姓和有身份的专家的观点还是截然相左。虽然白玉兰奖冠以了“艺术至上”的评选宗旨,依然离不开政治因素第一的巢臼。因为明摆着的,在题材上,《团长》吃亏,在角色身份上,段奕宏又吃亏,这在深谙文艺政治的评委们面前自然只能是落败了。这和电影的金鸡奖百花奖经常不合拍同一个道理。当然,也可能是为了摆摆平,让两者来个形式上的平分秋色,来个“皆大欢喜”的中国式的和谐。
说“观众是上帝”,说“电视节是人民大众的节日”,其实还差得远呢。(2009.6.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