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7川行记(十一)蜀道古柏翠云廊

(2009-04-10 18:45:04)
标签:

蜀道

古柏

翠云廊

关帝庙

剑阁老城

分类: 吾行天下
       再向左边去,山道间有一小书铺,我上前一边搜寻自己需要的书,一边向坐在书后的女孩闲问几句,没想到这女孩好生了得,竟就大庙历史、佛教和道教音乐一连地说了许多,我耐心听着,得益不少。整天泡在大庙里,若是求知欲强些又喜欢看书,肚里自然就会装进这些知识了。
       走到茶园,很多茶桌椅子,还有个小舞台,摆了些乐器,上面挂的横幅上写着“梓潼七曲山大庙文昌洞经乐团”。以前在丽江听过那里的古乐,很想听听这里的,可惜不演奏。不是旅游旺季,就这么零星几个游客,自然不安排演奏。翻看说明小册子,上面有乐团演奏照片,二十来人,乐器主要有二胡、扬琴、筝、阮、三弦、笛、箫及一些打击乐器,还有吟唱的。旁边墙上刻写有简介:文昌祖庭洞经音乐源于南宋乾道年间谈演《文昌大洞仙经》的檀炽钧乐,古韵飘逸、轻曼、悠扬、舒缓,演奏以鼓为号,管弦合奏,钟鼓齐鸣。并组成乐棚,被广泛运用于文昌祭祀、文昌出巡、洞经谈演等活动。元仁宗加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之后,文昌洞经音乐随《文昌大洞仙经》,从发源地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庙传向西南和中原。文昌洞经古乐又走出庙堂,植根民间。它将宗教音乐、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融为一体,不断吸收各地各民族的音乐营养,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茶园后面即是后山,望出去,好一片葱茏山林。想必定是柏树为多,此地果然风水宝地矣。
       七曲山古柏林有古柏两万余株,是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其中有秦始皇诏令补植的“皇柏”,有汉柏、张飞柏,有张亚子亲植的“晋柏”,有明代“李公柏”、清代“潘家柏”。若再加上50多万株的新柏林,整个共2300公顷,于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这样的古柏大观园,从林业研究角度可说是“森林化石”,从医学上可说它是“天然氧吧”,而以诗人眼光看,那是“蜀道翡翠”。
       再向北就看到了关圣殿,它比前面那些殿宏大些。七曲山大庙果然堪称大庙,诸神皆汇集于此了,人们想祭祀的这里都有。
       关圣殿又叫关帝庙,明代建筑。殿高14米多,建筑面积225平方米,殿内正中泥塑关羽坐像,神情威严。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关圣为金脸,而非红脸,因为既然称帝,又是武圣,理应和同级别的文昌帝君享受同等礼遇。关公勇猛、忠义,如此品格,在势利小人过多的社会里终使他由人被奉成了神,且是全能的神。尤其成为了武财神、保护商贾之神后,到处都建起了关圣殿关帝庙,商人们对他虔诚笃信,都想仰赖他的庇佑,以求得吉利和财源滚滚。这就是关公的异化,就像张亚子的异化一样,这样事自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独异性。殿内还有关索塑像,据说此为全国仅有。殿联为:上焉者义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大矣哉圣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还有灵官殿和灵官楼。灵官殿为清代建筑,殿内有被人称作“王灵官”的北宋人王善塑像。传说他为人正直,纠察天上人间,明清时道教宫观常以王灵官为护法神,此处建灵官殿是为镇守山门之神。
       从关帝庙大门出去,门外就是公路,关帝庙门是和大庙庙门平行的。
       公路这边的大庙看完了。40元的门票还包括了公路对面的风景区,对面山上有七曲山最早的建筑、建于元代的盘陀殿,还有一些小亭和张亚子亲植的“晋柏”。我抬头看看漫漫一片山林,不知路程长短,不想上去了,刚才登台阶时感觉有点累,还是早点赶去剑阁吧。这次出来本来还想上峨眉山的,现在看来体力好象不足以去登那么高的山,况且看气象预报,峨眉山已经零下2度了。这次又不行了吧。
       走过公路,在帝乡街上看看,只有几家吃店还开着。走进一家,吃了碗绿豆做的绿色的梓潼片粉,叫他别放辣,可仍是麻麻的。为消除麻辣,又给我放了糖、盐、很多油,真是五味杂陈,不合口味。
       又买了这里的名产梓潼酥饼,向店主打听了往剑阁去的班车,然后在横跨公路上方的过街楼廊下走出去,站到那边等车。过街楼廊上挂有块横匾,写了大大的“翠云廊”三字,此地即是美名远扬的翠云廊的起始点。
       翠云廊,指的是当年剑门蜀道上的一段古行道树,它北起广元的昭化古镇,向南分两道,东道至阆中,西道至梓潼。道两旁是清一色古柏树,全长约150余公里,清代就有“三百里程十万树”之说。经历了千百年沧海桑田,翠云廊已遭严重破坏,大部分路段原貌已不存,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说,它仍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行道树。
       据考证,翠云廊植树始于秦代。相传秦始皇为弥补“蜀山兀,阿房出”之后果,下令在蜀道两边种树,后人称为“皇柏”。(此事如为真,有两点可说:一、人类无节制为自己营建宫殿楼馆,导致森林被毁程度有多严重。二、秦始皇知错即改、将功补过,可说是深知绿色环保重要性的第一人。)三国时,驻守阆中的蜀将张飞,下令在驿道两侧植树,人称“张飞柏”。(别小看莽张飞,却也粗中有细,当是植树护路的最早建功者。如此武夫好生可爱。)到了晋代,又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植树行动,那一阶段的树被称为“晋柏”。在唐代唐玄宗时,又补种过一次,然后直到明代正德年间,李壁任剑州知州时再次种植,这一批被称之为“李公柏”,这个时期的古柏现存最多。另外,有古书记载,明代时剑州曾制定有“官民相禁剪伐”的制度,每任地方官员离任时须将古柏树木作为交接项目,清点明记。(可见我们的先人真比我们先知先觉,在人口远比现在少的几百年前即已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经现代统计,古柏尚有8000余株,业已逐一作了登记编号。有名的有“鸳鸯树”、“姊妹树”、“观音树”、“状元柏”、“寿星柏”、“阿斗柏”等等。
       在灿烂阳光下等了二十来分钟,车来了,直去剑阁。这里天气好,空气清新,人也顿觉了舒朗快意,与成都完全不同。
       上车买票才知道,剑阁县城已往北搬迁到了高速公路旁,那里交通方便,铁道也近在旁边,而原来的老县城现在叫普安镇,两者相距30公里。我当然去老县城。
       汽车基本是在山岭坡脊上行驶,蜿蜒逶迤着恒速向北去,两边都是山谷,往远看尽是绵延起伏的群山。七曲山到普安共行驶1小时40分,路不宽,曲曲扭扭,但车很少,都走高速公路去了。
       沿途许多路段两边都可见到粗大的古柏,苍老高耸,在周围众多树木中很是突出显眼。这些树身上都钉了铁牌,编了号,有几棵特别巨大的,都已被大石圈围起来。看着这些已在此兢兢业业站立了几百年甚至千多年的古柏,不由你不对它们肃然起敬,默默致意。它们可是多少次目睹了千军万马在此道上南来北往的啊,或威风凛凛,或溃不成军。它们也见证过了逃难的皇帝、悠闲的诗人,见识过了几多美妃、几多将相,一个个的各自情态万般,在古柏夹持中或匆匆而来或悠悠而去。
       是了,这就是翠云廊了,我这就是走在历史中了,一下触摸到了三国时代的人文气息。但我也知道,这段路并不是翠云廊的样板路段,别处还保留有几段不能通车只能走人的山中古道,那里古柏苍翠、郁郁林荫,那才是翠云廊的经典原版原貌呢。剑门关那里就有一段,到时看情况吧,或去或不去。
       看到几处村落小镇在窗外闪过,也该都有点古老历史的吧,但没见着人。坡边绿树中时而见着些柚子树,挂着寥寥几个黄橙橙大柚子。根据路两边的古柏位置,可知这条古道一两千年来基本没变过,只是作了拓宽拉直等小修小改吧。
       到了普安,汽车从狭窄坡道上开进小小的停车场。边走边看,找好住处,即在小城里四处转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