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广播里听到了“小沈阳”的广告,不多,也就四五回。接下来清静了好多天,以为是意识到效果并不好,见好就收手了,可本周又听到了。
广告是为一家保险公司做的,简短几句话,以其固有的不阴不阳怪怪的语调叙说了保险内容,听了很是不舒服,信任感顿失。尤其最后一声他的标志性招牌语气词“hao”,从喇叭里热哄哄吹出,让听者的耳朵遭罪般难以忍受,头皮发麻,几乎引出鸡皮疙瘩。
“小沈阳”在春晚《不差钱》中的表演确实精彩,台词处理得好,唱也唱得堪绝,他在那剧本基础上恰到好处发挥了自己最拿手的本事,从而一举成名,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我是很欣赏的。但他毕竟年轻,根底有限功力还不完满,这在看过他另几个节目后就明显感觉到了。大多都是那副一成不变的腔调,以阴阳怪气为唯一卖点,加上包袱又不出色,以至几次一看,也就那点本事,或许《不差钱》已将他的全部本钱掏空,那是他短时期内无法超越的一个高峰了。
所谓经典,可以百看不厌百听不烦,那是真经典。而有些东西,第一次出现,虽也如惊鸿一瞥,让人耳目一新,撼动人心,但那只能说它是创新之成功,而绝非经典。比如“小沈阳”的那一声“hao”。这类东西第二次再出现,功效必会减弱,倘若还自以为那就是经典,非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频繁运用,并且还到处滥用于不合宜地方,那功效更会成倍递减,累积到一定数量,就发生质变,走向反面,功效成为负值。就和那土家烧饼一个下场。调料只能是调料,偶尔为之最好,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用一用那是精明,千万别把它当了主食,否则到时候它将连调料的资格也保不住。有些年轻的追捧者模仿者,根本不知何为艺术,何为真美,以为能出名的就是,以为把观众逗乐了就是,即去鹦鹉学舌。那岂不比东施效颦还可怜?
那么个忸怩作态的一声哼腔,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装腔作势,耍一个滑头噱头而已,哪能和经典相比?前几年推出粉嫩型“好男儿”,现在又来了不阴不阳型男人,可笑!只会这么一声“hao”,那是黔驴技穷矣。
人出名了,就想乘机大赚一把,这很正常,无可非议。而那些商人,也想借新鲜名人为自己造势,由此,那广播里的那段广告也就迅速出现了,速度够快的。因为它不像电视广告要找景,要弄个分镜头小剧本,广播只需写几句广告词,在录音棚一泡,一小时就可搞定。只是,效果呢?广告最终要讲效益,倘若听了这广告,都蜂拥去办保险,那付给“小沈阳”的高额出场费当值得了,但倘若像我这样的,越听越讨厌,本来或有的愿望也会因讨厌而撤退放弃,离开远远的,那做广告的岂不给自己掘了坟墓?
还有一两个主持人,冲了才上一回春晚的人家一口一声“老师”、“老师”的,把人家的妻也连带了这么叫,叫得肉麻,像舔着什么,那个样,实在厌恶!
顺带提两句“二人转”。我在东北的室内剧场、室外广场都看过二人转表演,除演员的演技功力值得赞赏佩服外,说实话,看不太下去,俗不可耐。说到笑料包袱,至今仍然推崇侯宝林的相声,一身长衫,不张牙舞爪不动声色。还有赵本山的小品,对社会时弊的讽喻挖苦,实为精彩而经典矣。(2009.3.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