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已播了几天了,自打第一眼看到荧屏上展现着的那样一副撼人心魄场面,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之后每天都看,一点没落,有几处还在重播时看了第二遍。我知道,我是必定会一集不落看到底了。
此剧很长,现在只看了四分之一,去完整评说它还早了点,不到时候,但我知道,就现在已经看过的这点,我已很满足了。
说实话,我是很不愿看我们以前拍的那些战争片的,假的太多,真实感很差。那么激烈的战斗,一仗打下来竟然一个个还是军装干干净净,衣帽整整齐齐,身上仅有的几处脏痕亦一看就是人为抹上去的。真不知他们刚刚进行的是一场你死我活殊死搏杀呢,还是压根就告诉了观众他们只是在舞台上排练?再者,尽管银幕上荧屏上枪声炮声声声震天,但子弹似乎永远长眼睛,一边是一枪倒一个,另一边是怎么打也不会中弹,即使倒下了,姿态也一定非同一般。还有,往往片子刚开始,就已知道最后结果了,这样的片子,实在难以看下去。
是《集结号》改变了我们战争片的拍法,在众人一致认可下,大家也终于明白了战争片应该怎么拍。有人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标志着国产战争剧真正迎来了大制作时代,我赞同。
《我的团长我的团》最精彩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就是它拍得很真实。从激战场面到人物化妆,都可说是极其接近于战场真实,也让大家知道了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打仗从来就不是儿戏,那就是血淋淋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那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你我生死就系于那千钧一发之间,那就是拼命,就是玩命呵!你是如此,对方也同样是如此。
文艺作品的要旨是塑造人物,这也正是《团》剧的最成功处,人物个个出彩,有血有肉,性格突出,尤其是团长和迷龙。世上的人,但凡是人,其内心世界都是丰富而复杂的,具有多样性和多重性。在某种特定条件特定场合下,往往就会将一些平时不显露的某一隐性特性暴露无遗。所以,剪径大盗可能会在战场上出奇地勇猛,带头冲锋陷阵;常以“士可杀不可辱”教人的知书达礼者或会一瞬时在敌人刺刀淫威下屈膝投降。
战争是最极端的试金石,人的伪装都会在战火中被一层层剥去,只剩下赤裸裸一躯本来面目。《团》剧中的那些个人物就是这样一群赤裸裸的原原本本的人。他们既为自我生存计算,也为他人命运担心,既想女人亲人小家庭,也勇于为国上战场去作殊死拼杀。他们就是这么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战场上,他们奋力搏杀,同仇敌忾,战场下,他们互相斗嘴,找碴揭疤,寻衅滋事。这么一群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身份的人,被刻画得如此入木三分,精彩十足,真是可爱,可敬。
演员也棒,都演绝了,一个个完全就是那一个特定身份的人了。看现实中的他们本人,其实都细皮白脸,柔嫩有余,所以,再看荧屏上的他们,只能承认他们真的都入戏了,都忘了原本的自己,而进入了他们所饰演角色的内心,举手投足、眼神语气,皆无话可说,无可挑剔,他们都已成了一个个的“那一个”了。一批好演员,弄得全身墨黑,吃了不少苦。当然,首功还是在导演,感谢康洪雷。
看这部剧,剧情已属次要,最后的结局如何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在每一集的大画面小场景中把精彩的那么一群人物展现给你了,你可以为他们喜为他们悲,和他们一起去体会那个年代那段历史的经历,我就觉得,仿佛已和他们一起参与了那场艰苦壮烈的战争一般。
忽然发现,这部剧,再加上我也全看了的去年的那部《血色湘西》,似乎写不被叫做子弟兵的那帮军人好象容易些,可以放开来写,正的反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光鲜与丑陋,都可无所顾忌地去贴在那一个个军人脸上,从而使人物一个个的都性格饱满,形象丰满,有活力,有张力。之所以如此,其中原因,还是因为固有的那些高大全式教条观念印记太深了,什么身份、什么职务就该是一副什么面孔,早已被格式化了。
此剧的细节细微处真实感很强,很耐看。比如,有只苍蝇飞在一人脸上。比如,几度出现的不那么优美的军歌声。还有那小调,哼得很有滋味,那是最生活化的真实。而语言,也是没得说,方言俗语,每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口头语。
当然,百密也难免一疏。全剧开初,川军团列队唱着军歌离开禅达,那带队的坐在吉普车上拉手风琴伴奏,那架手风琴一看就是现在的,我想那个年代是不会有这种式样的手风琴的。
顺便一提,现在同时有三、四家卫视在播放此剧,江苏和云南是完整版,东方有删节。第一天我是看东方的,感觉情节中好象缺了些什么,后来看江苏的云南的,才发觉是被删节了,人家第三集里才发生的事,这边第二集里就出现了。幸好发现得早,及时补看了些,以后就弃东方转投江苏了。总是不理解,人家拍得好好的完完整整的一部大剧,凭什么要去自作主张删删剪剪?那些看似平淡与主题无关的戏,实际就是在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剧情发展的必要铺垫,少了这些,人物不就干了瘪了?剧情不就跳跃突兀了?这部剧,偏偏就是细微处精彩嘛。
在这冬春交替之时,就随了这群有情有义的敢担当的活生生的大男人,去大悲一场吧。让视觉上感觉到的冲击直入自己心底,化作一次撞击心灵的感动。(20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