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到了南京,吃过晚饭,一路闲逛去,目的地是秦淮河夫子庙。
秦淮河与夫子庙,两种意韵两种文化,相融共存于一处,那是南京的主要景点之一,也是南京的脸面地之一。在那一方地域里有南京的历史留痕、人文古迹、秀丽水景、金粉遗韵,还能观得民俗风情,吃到地方小吃,所以,每次到南京我都会去那里转一下,并且觉得晚上的感觉当比白天的好。
虽已是初冬时节,又正好有股强冷空气袭来,但灯火依然缤纷通明,人流仍旧络绎不绝,好一番的热闹。其中,一拨拨的旅游团队接二连三,加上如我这样的自由散客,外来者自是占得了一半多。
清洁人员不少,穿着显眼的统一服装,在人群中时时能看到拿了扫把的他们。有了他们,地上基本是干净的,没有废纸果皮塑料袋等杂物,由此,这秦淮河的迷人夜景在我眼中又多了几分妩媚。
走到夫子庙前,一片稍空阔些的场地,拍照的一个接一个。这是游客必来之地,谁不知道这位伟大的老夫子,即便不进去,在门口照张相攀个体面也好的。
我正看着一些文字,忽然,身边一声响亮的干咳,紧接着是我最厌恶的吐痰声,“扑”,坚决而果断。我转过头,是一位中年男人,正一本正经背了手站在那儿让人照相,脸上还堆了点笑。是啊,对于随地吐痰习以为常的人来说,自然是毫不以此为羞耻事的。
看着地上浓浓的痰迹,我无言的愤恨。一转眼,发现不远处还有一撮,这下,我上了份心,之后就眼睛耳朵稍微集中了点注意力,想看看随地吐痰者究竟有多少。
我闲闲地游来走去,逛到这晃到那,漫不经心地转过了一小圈。大约四十几分钟后,我已数到了十。也就是说,在我身边小范围内,我亲眼看见亲耳听见了十次随地吐痰。这其中,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男人也有女人,有游客也有本地人,有普通人也有坐堂皇小车的人。至此,我不再数了,我知道,这夫子庙前秦淮河畔,一个晚上至少会有三位数的痰迹。
那些清洁人员是无可奈何的,他们手中的扫把只能用来扫纸屑果皮,对这粘乎乎的痰迹没一点办法,只能听之任之。
从小就接受过不要随地吐痰的教育,几十年了,已两代人了,这极不卫生极不文明的陋习却始终堂而皇之流行于这块土地上。
记得小时候的街上还到处有痰盂,和垃圾桶放一起,写着吐痰入盂,脚一踩那盖子就打开,一松又盖上。后来没了,以为陋习已除,却发现一切依旧。
当然,并不只是夫子庙前才有痰迹,全国各地又哪儿没有呢?(2008.12.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