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行(一)哈尔滨(上)

(2008-08-15 17:45:44)
标签:

东北

黑龙江

哈尔滨

齐齐哈尔

旅行

卜奎

松花江

旅游

分类: 吾行天下
       九月中旬,又进入最佳旅行季节,我整好行装,乘上了直达哈尔滨的K56次火车。
       这次行程我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我准备从最北的黑龙江开始,一路向南,转完东北三省后,再在华北地区兜一圈,去补些以前未曾踏足过的地方,然后从河南去陕西,再经湖北、安徽回上海。此行行程很长,时间估计需要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因此,我做了不少功课,翻看了多多的书,详细列下了要去的地方要看的景点,这在前几次还没有过。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此行,我走遍全国的夙愿也就完成了,虽然中国之大,一个“遍”字又怎能轻易说得,我有自己的标准罢了。
       一夜过去,天亮起来时,火车已过山海关。虽说已去过很多地方,但往北每次都止步于京津,这次是我第一次出关,第一次踏上东北大地,眼睛就禁不住贪婪地看向窗外,以期尽快地感知些“东北三省”的直观印象。
       此时的东北大地和华北平原景象差别不大,成片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辽宁、吉林、黑龙江都是如此,果然是东北大平原。在吉林还看到了小块的稻田,矮矮的稻,看去不足一尺,并且都种在凹地里,也许是为防风吧。树有杨树松树,都是一片的绿色,仅就这一番景象,尚感觉不到已身处东北。只是经过沈阳、长春时,看到站台上大大的站名,才清楚地明白我确实是在向祖国的最北方前进着。这两个有名的省府大城市,此回只能是一略而过,仅看得些高楼街景,回程时再细看吧。
       下午3点半,火车准点到达哈尔滨站。出站,先在车站周围兜了一圈,找找感觉,然后去找住处。
       哈尔滨,我国纬度最北的省会大城市,名字有点特别,说是从满语转化而来的。别看处于寒冷地带,其人类史也可上溯到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的“原始人类”们。而后,这里一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包括辽国和金国。19世纪末,随着沙皇俄国将铁路修筑到这里,中外移民开始大量涌入,工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到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已成了国际贸易名城。不过,和我国其他城市相比,哈尔滨或许是资历最短、最没历史可说的大城市。
       吃好晚饭,沿着大街一路悠闲逛去,有几幢小洋楼进入了眼帘,但不多。没想到的是,街上竟如此冷清,才7点多,就跟南方城市的11点一样了,这里还算是中心区域呢。行人少,车也少,公交车都难得看到,不知是因为人少早收车还是早收车了人就不出门了?也许互为因果吧。这里天冷,天黑得早,又地处中国最北边,没有南来北往的过客,夜市面撑不起来,本地人也养成了晚上不出门的习惯了吧。
       倒是在几处大街边、高架下,看到了有一伙伙的老人们在练合唱、扭秧歌。哦,东北大秧歌是出了名的,该是风行于民间的。一钹一鼓一唢呐,咚咚锵锵、呜哩哇啦,伴奏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给冷清的北国之夜鼓动起了一股暖流。黑龙江哈尔滨人祖籍多为山东和河北,唢呐也被带到了这里,在民间普及开了。
       转了一圈,有点失望,默然而归。刚回到屋,手机响了,一看,是好友来的,下午她就来过一电,那时没法说话,跟我说好晚上再打来。
       她是哈尔滨人,去了南方工作,我们见过两次,第一次是她来上海出差,第二次是在庐山。说来真是巧,我们互相没告诉,竟然就会同一时间到了庐山,而且竟是在偌大个庐山景区内的一条山间小道上面对面“狭路相逢”了。当时我们在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下一照面,互相地一声惊呼。但身边都有游伴,没法多说,只能打个招呼,匆匆几句话就擦肩而过了。以后我们常以此事互相戏说一番。
       有一个阶段和她通电话很多,她开朗、爽快、热情,说话声音动听,语音极标准,哈尔滨人嘛,所以每次在电话里都聊得甚是开心。这次她本来正在哈尔滨休假,当我决定去哈尔滨时和她一联系,时间已晚,她已买好机票要赶回去上班,等不及了,所以只能在电话里给我导游一番。一说起来,又没完了,我一看表,已过去了半个小时,这可是漫游哪,我只得打断她话头,不然由着她性子,还会再说上半小时的。心里真的很感谢热心肠的她。
       早晨起床后,带了些随身之物出门去,算是正式开始了此回漫长行程的第一天。
       来到果戈里大街,在秋林百货那一片繁华区域转悠。人很多,和别的省会大城市一个样,看来昨晚的冷清那只是彼时彼街的景状,而此时此街就大不同了。走过了昨天好友告诉我的她的家,她曾叫我去她家,说她母亲会接待我的,但我不会去,这么样突然闯去造访人家,有点唐突,更是失礼,况且我是出来独游远行,不希望带有走亲访友心情,那是两种不同心境,不想搞混了。
       走着走着,前后左右不时听到一声声的标准国语,尤其是几个女孩,清脆婉然的语音仿佛就像是收音机里的播音员。怪不得早些年那些文艺团体都到哈尔滨来招话剧演员,天生的好条件啊,国语范本,都不用练的。听着美妙的声音,有几次就会下意识地扭头去看看,女孩们身材不错,匀称的半半高挑。
       走过儿童公园,那里有建于1956年的我国第一条儿童铁路,长2公里,司机、售票员、站长等所有铁路员工全由小学生担任。我只在门口看了看,当然是不会进去的。
       又往前走,在街角看到了“长春二人转剧场”,这是好友昨天提到过的,但她从没看过,说女孩不宜。我是想看的,想看看正宗原始的二人转究竟是怎么个样态。乘电梯上楼,拐进门,一个可容二百来人的场子,正面是适于演曲艺的低矮小舞台,和江南的评弹、说书小场子差不多。观众席十几排座位,除前面是沙发茶几雅座外,后面均是普通长靠椅。看过一番,下来在门口买了晚上的票,10元。
       阳光很好,一条小河两侧新建了些漂亮小建筑小景物,显得很有些情韵。流连一会,然后顺东大直街向北去,去看文庙和极乐寺。
       先看到路边有座教堂,那是东正教的圣母守护教堂,始建于1902年。虽说这教堂和那座哈尔滨最有名的圣·索菲亚教堂同为东正教,也同为俄罗斯风格的拜占廷式建筑,但两教堂的外观形制还是有些不同。隔开一条街处,那边还有座基督教堂。
       再往前,看见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好大的牌子,这就是原来有名的哈军工吧。走进挂了学校大牌子的牌楼大门,里面即是文庙街,和牌楼外明显属于不同天地了,这里清幽宁静,像是个治学好去处。
       到了文庙,看到已挂了民族博物馆的牌子,门掩着,空静无人。
       哈尔滨文庙始建于1926年,是那时的哈尔滨官民为抗衡过多的洋式建筑欧陆风情而集资兴建的。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孔庙,其2.3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可在全国孔庙中排第三。尽管它可能是全国孔庙中资历最短的,但它的大成殿阔11间,超过了曲阜孔庙大成殿的9间,并且在棂星门上采用了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和玺彩绘,以及庑殿顶上的黄色琉璃瓦,从而使它在全国孔庙中也占得了一席位置。它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高高围墙外,看着里面密密紧挨的一大片黄琉璃瓦屋顶,看着虚掩的门、门旁的牌子,忽然不想进去了。事后想想有点可惜,也有点奇怪,到了门口竟没过去察看一下是否真关门。文庙我看得太多了,不以为然的情绪在一瞬间掌控了大脑。我过于偏好古迹,越古越陈旧就越想看,而它历史实在太短,仅几十年,这点年份的景点我一般都不看。另外,那一刻还想早点赶去看圣·索菲亚大教堂和中央大街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