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斋
梁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351
  • 关注人气:5,5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与钱

(2007-11-08 17:31:14)
标签:

随笔/感悟

艺术

感悟随笔

陈逸飞

分类: 艺苑走笔
   从报上看到篇采访报道,采访对象是陈冲的哥哥陈川。身为画家的陈川在美多年,近些年时有回国,看得多了感触也就多。
   “我不敢回来做画家。”陈川说,国内的画家压力太大,外界乃至艺术圈内对艺术家的评判标准过于“金钱化”。好像一旦谁的画卖得贵了,他的一切都成了真理,大家仰慕他,媒体围着他,连许多画家与画家之间谈得最多的也是画的价钱……陈川觉得在美国压力没这么大,“那里同行间谁画得好大家就尊敬他,不会因为他的画卖得好,大家就围着他,仰望他。艺术家在一起时,最兴奋的话题是艺术,都不谈钱。”
   他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到美国一呆多年,所以他是有资格来作两相比较的,他也确实从明显的反差中一语中的点到了根本。
   大凡伟大的画家、作曲家、作家、诗人,都是坚韧不拔执拗不悟地走着自己的创作之路,为自己的艺术追求而坚守独立精神,不受利益所诱惑,古今中外皆如此。倘若为钱作画、写书,为名写应景诗、应景歌,那与芸芸凡夫们就没什么两样了,只是职业不同而已。这样人只能称其为艺术工匠,技艺高点的或可成为艺术家,但绝对成不了伟大艺术家。艺术家的伟大与平庸,区别就在于此。
   想起了陈逸飞。人已仙去,世人对他的评价亦已盖棺定论。赞语见得多了,大多也赞同。于我来说,对他电影的好感超过了他的画,他画画是为了钱,而拍电影则是为了自己的梦,不惜烧却画画换来的钱去铸就心中的艺术完美。
   记得好几年前我曾在上海博物馆看过他的画展,数十幅作品,观者络绎,那时正是他最红时。可我看下来,没有丝毫震撼感,连感动也没获得。我不是绘画评论家,我只是以普通观众的身份,以站在画前想欣赏一下的角度来说的,也许是事先预期太高,故而当时的失望感也就多了些。唯一引人眼球的,是他聪明地选择了旧上海女人作题材,追怀旧时十里洋场中的丰色美人这一题材本身就足以为他带来无数的欣赏者和捧场者。
   油画中让我感动至今的,还是那幅罗中立的《父亲》。站在那儿看许久,都不愿离开,心跳咚咚,眼睛潮湿,把每一处细节都看过,悟不尽其中的内涵。那一刻,精神升格为了崇高。(2007.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领的标准
后一篇:讲话和读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