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田山歌唱出“爵士味”?

(2007-10-15 18:10:06)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茉莉花

田山歌

上海民歌

爵士

分类: 艺苑走笔
       从晚报上看到一篇占了一个版面、作为重点推出的长文《青浦田山歌唱出“爵士味”》。
       文中说,“田山歌,是青浦农民在田间劳作的间隙,用当地方言演唱的民谣,以男女对唱为主,歌词紧扣农村生活。传统的田山歌为清唱,没有音乐伴奏……”
       本来,为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概念释义,一般人多少会有些许偏差,一点两点的也就算了,都可以谅解。可上面的这几句,没有一句是准确的,且又是记者写下的,又是篇大文章,这就不得不对它评说一二了。
       一、田山歌流传于长江三角洲的部分水稻耕作地区,上海的田山歌主要流传于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四个区县,并不只是青浦农民独有。
       二、田山歌是农民在水稻田里边劳作时边唱的,然后又扩延到农闲时或庙会上唱,并不是在田间劳作间隙时唱。
       三、田山歌属于民歌的一个特别种类,而不是民谣,民谣和民歌是两个不同概念。
       四、原始民歌必定是用当地方言演唱,这句话白说了。
       五、田山歌的形式是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没有男女要求,根本不是男女对唱。
       六、田山歌的内容主要是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紧扣农村生活”一句纯粹是想当然了。
       七、田山歌本身就是音乐,而乐器才能担任伴奏,所以“没有音乐伴奏”一句就不知是在说什么了。
       八、原始民歌都是清唱的,并不只有田山歌是如此。负重劳作时唱劳动号子,在山坡上男女唱山歌,妇女独自在家绣花时唱小调,这些个场景下,又哪会有伴奏?
       文章中还说到要请外国歌手给田山歌配乐、伴奏,并已经把曲谱送出了国去“留学”。外国歌手成千上万,不知会选择什么样的歌手来担此任?
       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国际的。这句话不会不知道吧?
       田山歌本身已定型,独具中国上海的地域性音乐特色,又有什么必要再去给它加上爵士味?田山歌是散板性的,节奏和速度都较自由,而爵士乐尽管有悠扬飘忽的旋律,但总不离开它固有的节奏,其节奏感是明确的。把田山歌唱出爵士味,不能说不可能,也不能说不行,或许它可能会比原始的田山歌还好听,但那就不再是原始意义的上海的田山歌了,而是改造过或者说重新创作了的“爵士田山歌”。唱歌时的环境背景、音乐的结构,以及其他的艺术特色都被改变,那它实际上就成了另一样式的音乐作品了。既然已定下田山歌是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能再去将它改头换面脱胎换骨一番?真那样的话,该给田山歌亮黄牌警告了。
       当然正常的创新发展是必需的,像昆曲,它就不断地在舞台美术、表演形式上推陈出新,但那并没有改变它的根本,假如将它的旋律节奏也弄得像摇滚乐那样,那它还能是昆曲吗?
       想到了江苏民歌《茉莉花》,这首歌国人都知道。但因为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剧《图兰朵》里用了《茉莉花》的音乐素材,从而又形成了一首“洋《茉莉花》”,以至现在这首“洋《茉莉花》”在我国市面上竟已和我们的原始《茉莉花》差不多要平起平坐了。欧洲人的音乐重立体和声,我国的音乐重横向旋律,那首“洋《茉莉花》”就显示了这一特点,因而作为合唱和重唱很合适,所以让它抢去了一批歌者和听众。现在随意叫几个大学生来哼一下《茉莉花》,保不准他们就哼出了“洋《茉莉花》”的旋律。
       文章中说到的那位虚岁已六十的朱家角人,不知他官至何职,但既然他自己也听不懂青浦的田山歌,怎么又能说清楚田山歌之一二三呢?怎么能让他就这么把田山歌送去了外国呢?看得出,他是完全从商业角度考虑,为了名利而在想方设法着,可却不去搞搞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写文章的记者想必是听他怎么说就怎么写,任凭听不懂田山歌的他大谈田山歌,也不去考证,又添加些自己的想当然,就写下了这么些文字,手上这枝笔真够轻飘的。
       还想问一句,让外国人去给田山歌配乐去加入爵士味,那配乐后的带了爵士味的田山歌的版权不就是人家的了?可别把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拿去卖了哦!(2007.1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清脆的笛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