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老房子

(2007-06-09 22:05:26)
标签:

老房子

文化遗产

名人故居

分类: 世象随笔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徐汇区免费开放了20幢蕴含着故事、见证了历史的老房子,有几处是我想见识一下的,就乘机去游转了一圈。
       到的第一处是平江路48号,里面的两栋楼建于1919年,红砖墙、朱红百叶木窗和木门都像是原有的,依旧完好,地板亦如旧,木楼梯则已磨损去了好些。二楼阳台很大,石栏是宝瓶形样式。这两栋楼的最特别处是:1927年上海成为特别市,成立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当时的市政府就设于此。一晃已80年过去了。
       接着去原来的一医,那幢现在的校史馆颇为跳眼,红砖墙,高四层,楼顶是黄色琉璃瓦,这是十年前大修时换上的。檐下有彩画,门为大理石的三券门式,二楼有大露台,像是检阅台一样。进去顺便参观了校史展,对其辉煌的历史感慨多多。
       复兴中路1195号是早前的上海机械专科学校,里面的图书馆是一幢建于上世纪初的德国式建筑,在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此大楼可说是仅有的一幢普鲁士风格公共建筑。斜坡面楼顶上有几个小窗,像是我们俗称的老虎窗。门、窗都如原样,窗上插销是老式的上下贯通的那种,楼梯转弯处还留有彩色磨花玻璃。
       沿复兴中路向西,到1331号,即是那幢我早已不知路过多少回看了多少回、印象极深的石砌大楼,多年以前,这里曾有个自发的房屋自由交换角。这楼是巴洛克风格的公寓建筑,高五层,朝北一面的二楼有个很大的露台,是由18根顶端雕了花的石柱支撑起的,两侧是对称的直上二楼的楼梯。走进去,一楼是办公室,门都关着,只看得到门上的把手好是别致,铜质斜杆式样,很罕见。再往后走到朝南一面,这一看很失望,墙面上空调什么的乱七八糟,楼顶还搭建有违章建筑。楼前应该有大草坪,以前肯定有,现在却成了停车库和停车场,且一看就是近年新建的。旁边一角杂乱堆着许多太湖石,从其数量可推断出以前这里花园的规模,亦可想象出那曾有过的是何等一番好景致。正好有一位很早以前在这里工作过的人也赶来看,旧地重游,他证实了我的猜想,描述了一番过去这里是怎样景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里现是徐汇区房地局办公地,看来,他们是只顾了建新房赚大钱了。
       淮海路复兴路的拐角处是徐汇艺术馆,走进去,只在里面简单看了下20幢楼的图片。
       再沿复兴路向西,到了复兴西路62号,这是两幢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原名为修道院公寓,但与修道院毫无关系。现在这里是湖南街道办事处,里面的会议室很雅致考究,在街道一级大概可数一数二了。门外两边有两扇小铁门,铁门上端的细细铁花很有些韵味。
       复兴西路193号是一幢英国式的花园住宅,荷兰女王1999年来上海时曾到过这里。红瓦,M型的双斜坡面屋顶,楼前有草坪。现在是市房地产研究院,管理得尚好。
       转个弯,武康路40弄里有栋花园住宅,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曾居住于此,他七十多岁时也是在此地被国民党军统暗杀。这是西班牙风格建筑,窗上面有半圆形的最明显的西班牙式的“券”。那大门很有特点,外圈是拱型的石柱石门楣,雕有花纹图案,很美。
       上海图书馆对面有一栋独立式花园别墅,抗战胜利后,担任过行政院院长的何应钦来上海时就住于此。这别墅面积很大,一半是一层、一半是二层,四坡顶,弄了个错层结构。红色平瓦白色粉墙,宽畅的外廊,显得大气而典雅。
       走到东平路9号,去看前一时已宣传过了的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爱庐”,虽以前就看过,但今天是整修后第一次公开,值得一看。这里自然是最热门的,排了一百多人的队伍。不过有专门讲解员,讲得还算详细,也就多知道了些此间事。整栋楼里共有壁炉11个,家具与房间隔板都是一律的黑色漆,不知是什么木料。爱庐两边各有一栋楼,左边是孔祥熙的,右边是宋子文的,右边这栋现在由外国人开着萨莎西餐馆。音乐学院是拿房子地皮去换钱者中最典型的。
       衡山路上的基督教国际礼拜堂,曾进去过两次,都是为听圣诞音乐而去的,今天再去匆匆一看。室内氛围显得庄严而神圣,但高度好象不如佘山的和徐家汇的。其斜坡顶和天主教的尖顶是有些区别的。
       走进高安路18弄里的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这幢楼原是荣氏家族的私宅。却都关着或都在上课什么的,许多家长还等在外面呢。没法看,只能是草草一览。这里的接待人员最少。
       又来到康平路205号,现在这里是区老干部局。这栋楼挺美,具有巴洛克风格,二层的露台凸于外,一围白色的古典式栏杆,正面上端山墙上有花纹图案修饰着。有人说这房子原是陈果夫的,隔壁那栋是陈立夫的,向讲解员求证,只回答说可能是,好象有些忌讳,回避着什么。
       又到余庆路190号的市机关幼儿园,解放后的两任上海市长陈毅和柯庆施都曾在这里居住过。这房子的最精彩处即是楼梯半当中的大玻璃窗,一块块磨花玻璃上饰有一条条五彩鲜活的鱼,这些都是1936年建造时的原物。楼前是很大一片草坪,视觉的感觉极好。讲解员说这房子过去是宋子文的居所。
       还想去看原来百代唱片公司的小红楼,可时间已过,门已关上。
       一天中看了这么些老建筑,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好在都离得近,一下子也就转过来了。基本都保护得较好,每处都备有资料,服务人员也充足,好几处还有志愿者讲解员,让人颇感满意。有两处在参观时,正巧有外国人开门走出来,想必是借住在这里的,此现象看来已属普遍。唯一的是复兴中路1331号区房地局占着的那楼给人留下了最差的印象,别的参观者也都是同样看法。
       此刻,我又想起了淮海路汾阳路拐角处原来有过的那栋楼,它绝对比今天见到的楼更精彩,可惜,它已消失了。(2007.6.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