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斋
梁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481
  • 关注人气:5,5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柴

(2007-05-19 18:03:03)
标签:

柴可夫斯基

俄罗斯

音乐

感悟随笔

分类: 艺苑走笔
       老柴者,柴可夫斯基是也。
       给一个外国人加冠一个国人之间最常用的“老”字作称谓,虽不是没有,总还是鲜见的。
       第一次听到这称谓,是从一个同事嘴里。她是南京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听多了看多了文艺百般事,因此在几人闲聊一些乐曲及作曲家时,她就脱口说出了“老柴”。初一听,有点新鲜,估计是柴可夫斯基五个字太长太绕舌,加上国人习惯用“老”字指代,这样两个字既简洁又明了。当时还想,可能她含有点开玩笑吧,闲聊嘛,随口一说而已。后来多听了几次,细细一想,好像还挺合适,也就慢慢被大家接受了认可了。之后,我们几个二十来岁小年轻也就都用这两个字替代了原本的五个字,时间久了也就成习惯了。
       其实柴可夫斯基并不老,终年时才53岁,应该说还未进入老年,但俄罗斯人的那把大胡子,在中国人看来,无形中就将自己的外表年龄提升了一整个年龄段,中年像是老年了。而更主要的是柴可夫斯基内心世界的忧郁情愫,用一个“老”字确实抓住了其要点,挺恰当。
       忧郁,是柴可夫斯基的心灵基调,贯穿了他一生,所以他的作品都被印上了多多少少的忧郁情感,从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到那首知名的让托尔斯泰听得眼含泪水的《弦乐四重奏》,直到他最后的巨作《第六交响曲》(悲怆),那如泣如诉、委婉凄迷的旋律,那仿如心内痛苦被无休止地拧绞着缠绕着难以解决的和声,那似乎要调动起所有乐器一起呻吟呼号的织体配器,让听者的心也随他的音乐感觉了人类始终挥之不去的苦痛,而沉入灵魂搏杀的感悟里,还有崇高精神的诞生中。
       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柴可夫斯基从小就显示了音乐天份,但因父亲的不认可,他学了法律,毕业后当了几年文书,经不住心底音乐灵感的召唤,又走进了音乐学院,自此,天生的悟性和理论知识一相结合,迸发出了伟大的、充满奇异光彩的辉煌性才思,为整个人类留下了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他是孤僻自闭的,也许是他的头脑里已被无尽美妙的音乐占满,他不再需要其他。37岁时他被身边人怂恿着和一个狂爱他的学生结婚,但他却一直没体验到爱情的幸福。后来那位富孀梅克夫人仰慕他,给他写信,资助他的生活,并且是以请他作曲和演奏作为给他支付酬劳的理由,以避免让孤傲而敏感的他难堪。他们两人从没正式见面,只是听琴、写信,或远远地相互注视,从而留下了一段美丽佳话。梅克夫人对于他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他心里明白:这个世界上,她是唯一能使他快乐的人。
       我从小就喜欢俄罗斯的艺术,那是留在我心里最美好的印记。俄罗斯是诞生伟大艺术家的国家,而且在所有的艺术门类样样都站立于世界的顶端,小说有托尔斯泰、诗人有普希金、画家有列宾、音乐更是有以柴可夫斯基为旗帜的一群音乐家,就是芭蕾舞,也同样属于俄罗斯人的骄傲。
       我最崇拜的音乐家是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贝多芬是因为他与命运的抗争精神,以及他是音乐的开创先驱,而真正喜欢和欣赏的则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他流畅生动的旋律很合东方人的欣赏口味,而那变化丰富、逻辑合理、却又始终纠葛不断缠绕无尽的绵连和声,实在是太美妙了,一听了就不忍中途停下来,不听到结束不见到那根粗粗的终止线,心里就隐隐不安不得舒坦。他各个样式的作品都写了,而且样样都是精品,如舞剧《天鹅湖》、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管弦乐《1812年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协奏曲等等。
       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一首从他心灵里流出的挽歌,有人认为这部交响乐写的是一个人的幻想、欲望、爱情、斗争、胜利、终结。可没想到,这恰像是为他自己而写,他在指挥这部交响乐上演后没几天,就因饮水不当而染病,几天后即不幸逝世,结束了他自己郁闷而悲怆的一生。
       那年在东京,一个周日,正巧是柴可夫斯基诞生150周年纪念日,NHK广播电台的FM频率从上午9点开始持续直播到晚上12点,一边介绍一边解说,那是次很隆重的纪念。我基本都听了,老柴的主要作品也都听到了,很是满足。
       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并没感得多少幸福和快意,一直在忧郁与苦痛中挣扎,但,也许正因为他没感觉到幸福和快意,正因为他的灵魂一直在苦痛中挣扎,才创作出了这么多的绝世巨作,才能给世人奉献了如此伟大的精神宝藏,让人长久地享受着和感动着----那份无以言说的美妙。
(2007.5.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陈晓旭离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