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等单位共同发布了“200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报上选登了其中一些相关社会问题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关于百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从哪个渠道寻求帮助的调查,是较新鲜的,调查结果也是新鲜的。七个答案按被选择的多少排列顺序如下:家庭、家族宗族、私人关系网、社区组织、工作单位、地方政府、党组织。有点意外,却符合现实。前三个被选择的百分比分别为87.3%,63.8%,55.5%。
人都有碰到自己没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当自己已无能为力时,只能向外求助,向谁求助呢?首先会想到谁?一般而言,无非都是从这么几个出发点来作考虑选择的:一、求助过程方便,二、比较容易开得出口,三、相信能得到帮助。
发生火灾即拨119,突发了重病自然就拨120,遇到抢劫、打斗,马上就打110,这就是人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突发难题时的第一反应。
很多年前,人有了困难,一般是找领导,找工会,找党支部,党支部开会中就常有些内容是研究讨论如何给有困难的员工提供帮助,比如批准探亲休假,比如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比如同意某人为照顾家里重病人可以晚些上班或早些下班,等等等等。那时大家的工资差不多,同龄的也就差个百分之三十、五十,厂长常下车间,与工人们拍肩膀称兄道弟,心贴得较紧,工人的名字也一个个叫得上来,遇到涨工资提高福利待遇时领导都会尽可能把自己的员工往上限上靠。而现在老总与工人薪酬相差数十倍,每天西装毕挺小车进小车出,对员工的工资、录用有了生杀大权,为了绩效为了自己利益,都尽量把员工的工资、福利克扣到最低限,工人的脸当然都不熟了,他们见到老总时都生分得怯怯懦懦不敢说话。在这样境况下,员工们有了困难就不会找领导了,他们开不出求助的口。
政府成员都是国家公务员,都应以“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第一要务,马路上也曾见到过很多“有困难,找警察”的标语,但愿这都能成为现实。人心贴进了,自然就会互相帮助,就如那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样,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2006.12.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