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交通卡是要预先存入钱,然后才能一次次乘车消费的,公交预售票是50张一本,每张1元共计50元,也是要你先付出钱去再慢慢消费的。乘客预先付了那么多钱来购买将来的消费,非但没得到丝毫的折扣和优惠,反而那交通卡还要收你30元的押金,实在是霸道的可以。这押金问题时下正被大众责问着。
东京的地铁和公交车也有预售票,种类多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的预售票都会给予你些优惠。比如一种三个月内有效的回数券,每张120日元的车票,你付1200日元就可买到11张一叠的车票,多给了你一张票,优惠10%。我当时还就此问过日本人,他说因为他们是预收了你要以后才消费的钱,等于他先占用了你的资金,这里面就有利息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当然那也是竞争的需要,你一下买了10张票,那说明你以后就会常来乘他们的车而不会去乘其他的车。又比如,东京的地铁还有一种固定起迄站的月票,票价只是你乘一次来回票价的十几倍,这对于每天上班或上学的人来说那是得着了实实在在的便宜。这就是竞争机制下的产物,整个社会利润平均化之下形成的双方互惠共赢局面。
其实国内很多竞争激烈的行业也早都有了各种各样的优惠举措,如饭店、航空、娱乐业等,优惠项目名目繁多,就连垄断被打破后的电信、手机也不时推出些充值优惠,唯独上海的公交业例外。想想吧,1500万张卡就是4.5亿,还有那50元一本的预售票,单靠这些钱的利息大概也够养很多人了。
记得曾在苏州乘公交车用过上海的交通卡,卡在那里是能享受优惠的,在原价基础上打个折扣,并且在其他好几个城市刷卡乘公交车也都是可享受打折优惠的,可偏偏自称经济意识最强观念最先进的上海如此落伍,与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格格不入,这时候自然也不提接轨的话了。
垄断、缺少竞争、心里只有部门利益,因此也就有了这么些见怪不怪的不公平现象,也因此在几年的全市窗口评比中,公交行业接连排名于倒数的前列。(2006.1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