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图看《口述国图》
标签:
口述国图杂谈 |
分类: 读十卷书 |
从国图网站看到关于这个活动的信息。立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9月9日是国家图书馆116周年,我看了这部口述。
这部片子从缘起开始说道。1909年成立以来国图馆数次迁址,其初建之地,正是什刹海边鸦儿胡同的广化寺内,那时的名称是“京师图书馆”。我很惭愧,至今还没去过,当我意识到这个不小的缺憾,立即查了并无奈地得悉它并不常规开放,就先“博上游”吧:“九庵一庙三座桥,海眼就在金丝套”中的“一庙”就是广化寺。广化寺约始建于元朝,占地广阔,拥有300多间殿房,分为五路布局。其中,照壁墙、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京城怀旧(168):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经楼等中路主体建筑,更是彰显了其庄严与雄伟;《日下旧闻考》引用《柳津日记》记
载,广化寺最初由一位元朝僧人创建, 诵佛积米,历经二十年积米四十八石,得以筹建了广化寺;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又有僧人效仿前例,在四众的赞助下,对广化寺进行了重建。明清时期,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成为京都有名的佛刹之一。而京师图书馆的发展,得益于张之洞的推动,他于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向皇帝递交了《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并附上了另外三份奏章,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建馆主张。
继京师图书馆新馆在方家胡同落成并正式开放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1926年10月,教育部下令将京师图书馆正式更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随后,在1928年6月,随着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北京更名为北平,国立京师图书馆也随之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筹备新馆建设,陈垣等五位学者组成了国立北平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并选定中海居仁堂为新馆址。1929年1月10日,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新址居仁堂隆重举行了开馆典礼,同时,北海的庆霄楼也被设定为分馆。
1931年6月,历经五年建设的文津街馆舍终于落成。新馆的建成不仅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图书馆界和建筑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结束了国立北平图书馆长期无固定馆舍的历史。自此后,平馆在人才培养、馆藏建设、目录索引编纂以及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馆务中心南移,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香港、重庆设立了办事处。1939年4月,昆明办事处升格为馆本部,肩负起在西南地区搜集文献和抗战史料的重任,同时坚持馆务发展。抗战胜利后,昆明本部迁回北平,恢复了正常的馆务工作。
1987年国图新馆(一期工程,南区)建成,2008年建成数字图书馆即现在的北区(二期工程),回想起来我2001年搬到这一带,似乎没有注意新楼的兴建。1999年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则成为古籍馆。




老员工重返文津街,讲起刘季平采纳他的建议。
2018年去看过,再找机会去看看【京城怀旧(168):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3f066200102xb6p.html】。



钱存训(1910年1月11日—2015年4月9日),江苏泰县人,1925年毕业于淮东中学(今江苏省泰州中学),中学时期参与五卅爱国运动并投身北伐军。后就读金陵大学历史系,期间兼职金陵女大图书馆工作,1932年获文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系教授,主讲《中国目录学》与《中国史学方法》,曾任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馆长。2015年4月9日在美国芝加哥逝世,享年105岁
。1937年负责保管北平图书馆南运中文善本,1941年秘密将三万册善本运送至美国
。1947年以交换学者身份赴美,整理芝加哥大学中文藏书 。1952年获图书馆学硕士学位,1957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The
pre-printing records of China》修订出版为《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1964年起任芝大远东图书馆馆长期间培养30余名硕博士生。1978年退休后参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完成《纸和印刷》分册。晚年将私人藏书捐赠南京大学并设立钱存训图书馆。


谈及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袁同礼是不可遗漏的,记得曾看过一个抗战时期藏书南迁的纪录片,就反复提到他。他的儿子袁清访问国图。
袁同礼,字守和,祖籍河北徐水,1895年3月25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家、博物馆学家。父亲袁承忠仕途中辍,母亲韩毓曾曾协助严修开办女塾。兄长袁复礼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堂弟袁敦礼是体育教育学家,有“袁家三礼”之誉。先生早年入姻亲李焜瀛家塾学习,自此结识李宗侗。1916年夏,北京大学文预科英文甲班毕业,同窗有傅斯年、周炳琳、毛以亨等人,同年入清华学校工作,任“英文兼图书助理”,因主任戴志骞赴美留学,旋即负责校图书室事务,于日常工作外尤其负责监督营造新馆,并广邀学界人士如胡适、任鸿隽等人来校讲座。1918年冬,与李大钊等人筹组北京图书馆协会,当选会长。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积极参与会务。1920年由北京大学资助并获清华学校津贴,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学习,并加入美国图书馆协会。在美期间,积极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获取美国出版物、交换品,并设法谋取美国国会图书馆印制的书目卡片,作为中国现代图书馆标准化编目之模本。1921年秋,受黄郛邀请担任其私人助理,为其参与华盛顿会议准备相关资料,自此结识诸多外交界人士。192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10月入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翌年6月完成必修课程,随即前往英国入伦敦大学。1921年至1923年每年夏季,均赴美国国会图书馆实习,藉此对大型图书馆的行政、业务、馆藏、馆员、馆舍等诸多方面有切身的体会,亦与该馆人士建立起广泛、深厚的情谊。1924年在欧洲大陆各国考察图书馆并访查《永乐大典》流散情况,6月获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学士学位。1924年7月底归国,短暂出任广东大学(即后来的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是年冬即北上,被推为北京大学图书委员会委员,又因黄郛举荐加派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之一,虽资历最浅,但因熟悉欧美博物馆典章制度、运营手段,深获各界人士信任,自此与故宫博物院结下深厚渊源。1924年11月底,任北京大学教育系讲师并讲授图书馆学、图书利用法、目录学等课程,不久即以新法整顿该校图书馆,主持馆务。1925年,将大部精力投入清宫物品点查工作,并筹组中华图书馆协会,尤其妥善处理北京、上海两地前期组织的合并事宜,折冲樽俎、深孚众望,奠定图书馆协会组织框架,确保其发展走入正轨。是年11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北洋政府教育部依照约定成立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1926年2月底,中基会因政府无法履约,决定自办图书馆,定名为“北京图书馆”,聘梁启超、李四光为正副馆长,先生为图书部主任,自此协助任公为馆务操劳,并以该馆承担出版品国际交换职责。
卢沟桥事变骤起,馆务被迫中断,所幸1933年起国立北平图书馆已着手将善本择要装箱南迁,并在南京、上海筹设办事处。1937年8月初,奉教育部令离平,历经险阻于9月初辗转抵达长沙,随即与长沙临时大学筹划合组图书馆办法。后因抗战持续,南下同仁随临时大学内迁至昆明。抗战中前期,先生一边遥指北平馆务,竭力维持;一边积极倡导开展西南文献整理工作;一边与西南联合大学筹组中日战事史料征集会,竭尽所能搜集中外相关文献,其中相当部分为日伪出版物,尤为国民政府外交部和学术界所看重;一边以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部主席身份向美欧各国申请援助,以图内迁各图书馆的复兴事业,但因为滇越铁路、滇缅公路运输问题,收效有限。1940年底,远东局势日益恶化,存放于上海租界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图书不再安全,先生与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等人多次面洽善本运美方案。后经胡适、王重民、徐森玉、钱存训、李耀南等人协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从上海运出102箱古籍善本,并由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王重民监督拍摄其中绝大部分为缩微胶卷,此事困难程度超乎今人想象,为国家保存了极为重要的文化典籍,厥功至伟。1941年底,与家人陷于香港,历经半年方得脱险,后由广东、广西、贵州辗转前往重庆。1942年底,与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共同撰写《中美文化合作备忘录》,假国立北平图书馆(重庆办事处)和中华图书馆协会之力开启一系列中美文化合作事宜,并通过各种途径以美方捐助救济中国学者,受此恩惠者甚广,今多无人知悉。1944年11月经印度飞往美国,考察图书馆事业,并联络各方募集捐助和书刊。1945年5月,美国匹兹堡大学颁发法学名誉博士学位与先生,表彰其对东西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1946年4月,受教育部委托再次赴美,为各国立院校订购书刊,6月赴英,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备委员会,被推选为图书馆及博物馆特别委员会副主席,随后前往德国考察中国古物情况,7月任巴黎会议代表团顾问。抗战复员后,在逆境之中仍多方筹划,努力恢复平馆馆务至此前正常水平,可惜时局动荡、物价腾昂,无奈之下于1948年12月21日乘飞机离开北平,后于1949年2月在上海携家人乘船远赴美国,出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文献顾问。1949年夏,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大会,10月底返美。本作归国之计,但受抗美援朝战事影响滞留美国,幸获中基会支持,得以展开续编考狄《中国书目》计划。1951年8月,前往斯坦福研究中心,任胡佛研究所编纂主任,任期两年。1953年10月,前往华盛顿,继续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文献顾问,校订王重民所编该馆中文善本书目旧稿。1954年3月底,携夫人前往欧洲,收集英、法、德、意等国文献资料,重拾续编《中国书目》之责,考订详尽,不厌其烦。1955年2月,偕夫人、长子袁澄回到美国,随即筹划《庆祝胡适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组稿、出版事宜。此时,先生虽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从事研究,但并非隶属该馆,因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先生续编《中国书目》之资助通过该馆发放。1965年2月6日,因癌症卒于华盛顿,享年71岁。有子女四人,长女袁静、长子袁澄、次女袁桂、次子袁清。
他还担任过黄郛的私人助理!更有兴趣了。
袁同礼
袁清。



被访者以崇敬的口气谈及建国后的首任馆长冯仲云,特别是谈及他岁手稿收藏的重视。

国图收藏了左联五烈士的手稿。


这位老者负责一些联系工作,她谈及为了收集收藏手稿,在一次会议中扫主席台堵截许广平、冯雪峰、国图领导。

1987年国图新馆(一期工程,南区),杨廷宝等大师率先提供方案。




已经去世的孙副馆长曾负责国际交流,谈及她去海牙参加国际图联会议的趣事。孙蓓欣,曾任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当选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执行委员会委员
。孙蓓欣主持国家立项课题“电子源开发和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文化部科技进步奖,1992年获评文化部优秀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主持《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发表《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学术报告
。参与编写《图书资料馆员国家职业标准》,担任《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鉴定委员会委员。论文《图书馆的‘以人为本’管理》被引48次,《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被引12次
。2002年提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需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的观点,2009年在北京工商大学阐释现代图书馆员使命要求
。作为《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常务编委,强调数字资源建设对国家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次日我在典籍那边看了这个大事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