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684: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续
标签:
京城怀旧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教育历史杂谈 |
分类: 思一心事 |
回到主楼,看到它西北方有沧州铁狮的石刻。是农大参与的沧州一个试验区赠送的,又是一段佳话。





辛德惠(1931年12月24日—1999年5月27日),辽宁省开原人,土壤学与农业生态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名誉所长。
辛德惠于1954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1962年获得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历任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73年至1999年参加黄淮海平原盐渍化地区综合治理曲周试验区的国家重点项目和科技攻关专题的科研工作
;1980年至1987年担任曲周实验站站长;1991年至1996年担任曲周实验站站长;1982年担任农业生态研究室主任;1992年担任农业生态和环境科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担任农业生态研究所名誉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5月27日在参加全国松材线虫病的考察途中突发心脏病离世,享年68岁
。
辛德惠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农田生态工程设计、泛生态学理论的研究工作。

跑到理学院楼请保安帮忙找个袋装资料,费了半天劲,找到一个巨大无比的垃圾袋。乱糟糟中没有注意这位的姓名。结果资料也只剩一本,垃圾袋也没派上用场。
查到了:
黄瑞纶,著名的农业化学家,我国农药科学的先驱者之一,植物性杀虫药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他在我国最早注意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创了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他倡导把农用药剂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北京农业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农药专业。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高级农药科技人才。
黄瑞纶,字子荣,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任丘县。1923年夏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因成绩优良,升入金陵大学预科和理学院化学系。他学习勤奋,善于思考,对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尤感兴趣。1928年夏毕业时,因品学兼优,荣获“斐陶斐”(Phitauphi)金钥匙奖,并留化学系任助教。1930年8月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攻读农业化学和有机分析化学,对杀虫、杀菌药剂的研究最感兴趣。当时使用有机汞杀菌剂已很普遍,但作物上残留的微量汞很难准确测定,一直引起科学界的关注。黄瑞纶在导师的指导下,悉心研究,设计了一套分离蒸馏仪器和分析方法,完成的学位论文《作物中微量有机汞测定的研究》被评为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于193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被选为Sigma
Xi荣誉学会会员,并授予金钥匙奖。此后,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农用药剂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33年8月,日寇已侵占我国东北,年方30岁的黄瑞纶,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学成回国,受聘为浙江大学副教授;翌年,兼任该校农学院农业植物学系主任。1936年升任教授,兼农艺学系主任。他先后主讲有机化学、农业化学、农业分析化学和农业化学专题讨论等课程。当时,农业化学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土壤化学、植物营养化学、农产品化学、食物与营养化学、农用药剂学等等,几乎包括了农业科学领域中所有化学问题,要讲好内容如此广泛的课程是很不容易的。黄瑞纶凭借深厚的功底,渊博的学识,加之他重视备课,精选教材内容,讲课时旁征博引,内容新颖丰富,深得学生爱戴。1937年冬,日寇侵犯杭州。黄瑞纶应广西农事试验场之聘,举家辗转到柳州沙塘,就任该场技正兼农业化学系主任。他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团结同事,因陋就简地创造了必要的工作条件。如兴建了人力担水的自来水塔及管道,人工研磨样品处理室,以及用木炭炉加热的定氮消煮室等。他自己动手吹制了不少玻璃仪器,逐步建成了大小4个规模、设备大致完备的农业化学和土壤微生物实验室。当时大批著名科学家云集川、桂,广西农事试验场也不断补充发展,成为抗战期间后方规模最大,成绩卓著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推广机构。1944年秋冬,日寇侵犯桂北。桂林、柳州相继失守。黄瑞纶随广西农事试验场历尽艰难,迁到黔南山区的榕江,在行程中遇山洪暴发,损失惨重,已无法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同年12月,他应聘任广西大学理工学院教授,兼任化学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黄瑞纶应北京大学农学院俞大绂院长之聘,于1946年任该校教授兼农业化学系主任。1949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农学院等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黄瑞纶受聘为一级教授,兼任土壤农业化学系副主任、主任等职。1975年1月13日,因患食道癌,在北京逝世。
后一篇:京城怀旧685: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