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怀旧672:北火扇胡同、大栅栏的广德楼、三庆园和中和戏院

标签:
京城怀旧北火扇胡同大栅栏广德楼和三庆园中和戏院 |
分类: 思一心事 |
北火扇胡同。东起煤市街,西至扬威胡同,长200米,宽5米,胡同内明建七圣庙,清重修,俗称蝎子庙,庙东的巷子以庙为名,庙之南侧称南火扇,北侧称北火扇。民国时蝎子庙雅化为协资庙。协资庙巷名沿用至解放后。1965年将协资庙、北火扇两巷合并,统称北火扇胡同。现巷内以居民住宅为主。



北火扇胡同自古就是大栅栏商业区的一部分,其内曾有益顺兴商行、“鼎盛当”当铺等老字号商铺,
还留了一点遗迹。
匾额上“鼎盛当”三个大字端庄有力,题款上隐约可见“毓如李钟豫”的字迹。这是清末书法名家李钟豫的大作。李钟豫(1859-1930年),字毓如。他的一生颇为传奇,巧的是,他有个江湖别称,就叫“京华奇人”。其父亲曾为他买了个官职,混到过户部郎中、上书房行走等职。但他的心思并不在官场,而是嗜艺如命。除了对书法颇有造诣外,他还热衷灯谜,又曾编写过京剧剧本,后经程砚秋改编而成为京剧重要传统剧目。还有罗家井胡同的“永增厚米面庄”等。更值得一提的是,颐和园佛香阁匾额“佛香阁”仨字,虽号称慈禧御笔,其实是出自李钟豫之手。


出北火扇胡同,到了煤市街,往南走,进入大栅栏街,熙熙攘攘的人。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城区历史延续最长的传统市井商业区,向来有着“天安门疏可走马,大栅栏密不透风”的说法。
怀旧也匆匆经过了广德楼、三庆园。
按百度所说,广德楼大约兴建于1796年清·嘉庆元年,几乎和法国巴黎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剧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同时期建成的场馆,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园之一,曾为清末绥远将军贻谷宅之一。它是当时戏曲祖师爷、名人们施展才艺、迅速走红的宝地。程长庚、余紫云、梅巧玲、余三胜、汪桂芬等京剧祖师爷以及后来的“喜连成”、“双庆社”、“斌庆社”等曾先后在此长期献艺,是当时京城场地最火、人气最旺、艺术最佳的娱乐场馆。新中国建立后,因这个戏园子毁于火灾,北京市政府准备重修。其时,著名曲艺演员魏喜奎、曹宝禄等,发展拆唱八角鼓的形式,以单弦牌子曲为基调,创成北京曲剧,为群众喜闻乐见。人民艺术家老舍特为这个新剧种编写了歌颂新婚姻法的《柳树井》,上演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周总理和彭真市长都同意老舍先生的说法:“这是用北京土生土长的曲艺来演的戏,填补了北京地方戏的空白。”彭真市长觉得,应该给这个新剧种以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利其发展。但因曲剧刚刚问世,不宜在大型剧场演出,便决定在广德楼旧址上,修建一家仅容400名观众的小型戏院,定名为“前门小剧场”。
还有说,魏喜奎等北京曲剧创演人员欣喜若狂,纷纷到工地充当泥瓦小工。1954年,“前门小剧场”建成了。1957年4月,周总理访问非洲10国刚刚回到北京,得知魏喜奎她们排出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正在公演,便自己买票前去观看,看后还到后台与演员们座谈。他说:“我非常喜欢这出戏,倒并不因为它是我从小就爱看的家乡戏,而是因为它平反冤狱,可没有歌颂一个清官,借助的是两宫斗争,揭露了封建官府的黑暗,不落俗套!”并指出剧中官员穿戴方面的一些问题,还就剧中的礼节等多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周总理建议:这个戏改好后应该拍成电影。自此魏喜奎、北京曲剧和这家前门小剧场蜚声中外。后来《杨乃武与小白菜》以及接续排演的《啼笑因缘》越演越红火,仅容400名观众的小剧场不能满足要求,彭真市长把可容千人的西单剧场拨给北京曲剧团使用,这里便成为曲艺的专门演出场地。“文革”后,改称北京曲艺厅,请老舍先生夫人、名画家胡絜青老人题写匾额悬挂。
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老戏院先后面临拆除的问题,北京市政府决定拨巨款重修广德楼。重新开业的广德楼是一座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垂花门帘、古色古香的全新理念的现代化艺术场馆,剧场内拥有200多个活动软椅,楼上楼下共有10个豪华包厢,场馆设施高雅气派。广德楼的另一大亮点,是园内附设的曲艺博物馆,其中不但展出了历代曲艺名家的照片、小传、手迹、老唱本、音像资料等实物,还收集和制作了马三立、骆玉笙、刘兰芳、关学曾、孙书筠、马季、姜昆、李金斗等数十位曲艺名家的掌纹手印,汇集成了一片独特的手印墙。重张后的广德楼成为京城唯一一个专门演出曲艺的高档剧场,每日上演老北京民俗及各地民俗风情精品,如《前门情思大碗茶》《老北京古彩戏法》《拉洋片》等,深受老北京人及来京游客的喜爱,还设有德云社剧场。但时间有限,游人又多,我没能细看。

北京三庆园,又名“三庆戏院”,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街18号,据1842年版《梦华琐簿》记述“今日三庆园,乾隆年间宴乐居也。”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始形成。“三庆班”与宴乐居合营,将宴乐居改造成三庆园,开始了以戏剧演戏为主业的戏园经营。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将此作为首选的主要场所,1796年更名为三庆园。
继“三庆班”进京演出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也陆续进京献艺,而三庆园是他们的主要演出场所,由此“四大徽班”长期轮演。三庆园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并称为戏楼中的“四大名园”。到了清末民初,三庆园又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同乐轩、庆和园、中和园被誉为“京城七大戏园”,其所在的大栅栏一带是当年梨园艺人主要的聚居地,在最辉煌时有三十多座戏园。
1900年6月,大栅栏起火,三庆园与庆乐园、中和园、庆和园等戏园悉数被烧毁。1905年,由张云鹏等人合资复建,复建后的三庆园除京剧演出外,还经营电影放映,成为北京最早经营电影放映的戏院之一。1950年,三庆园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而停演。由此曾名扬京城150余年的老戏园子退出历史舞台。1964年荀慧生慰问商场职工,曾率团在此演出京剧《拷红》,成为他20世纪在三庆园的绝版演出。1972年,因建筑物倾斜有倒塌风险,三庆园原建筑被拆除。
2013年,
三庆园重建项目正式启动。据1960年清华大学剧院建筑设计组编撰出版的《中国会堂剧场建筑》中的三庆园平面测绘图以及民国十八年《晨报·星期画报》上的三庆园门面老照片等图片和史料记载,
恢复1905年重修后的三庆园建筑格局。2016年8月18日,
三庆园老戏楼在原址复建重张。三庆戏院还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北京中小学生校外艺术教育平台、戏曲艺术互动体验中心。三庆园作为曲艺文化传播基地,承办多项戏种演出、讲座活动,包括京剧、评剧、相声、说书等传统曲艺形式,吸引德云社、麒麟剧社等演出单位住演,有德云八队常驻,麒麟剧社在周末也会有京剧演出,太平剧社也会有评剧演出。“园子非常国风,是拍照的好地方,从门口到剧场的长廊里挂着一些有关京剧的照片和科普,剧场屋顶都是京韵盎然的灯笼“;还有“京剧艺术体验中心和“京城1796”老字号特色商业集聚区,是组成三庆园“京味特色文化体验中心”的两大板块,可以“听京戏、品京味、赏京物、穿京衣、转京宅、学京艺、游京景、忆京城”,一次性、一站式体会到全面、丰富的京味文化。
还有很多故事:
“我有一天在三庆园听梅兰芳的《一缕麻》,几乎挤坏了,出来见大栅栏一带,人山人海,交通断绝了,便高兴得不得了……这篇戏竟有问题戏的意味,对于现在的婚姻制度,极抱不平了。”(傅斯年《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
据《梨园趣话》载: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的地方维持会为迎接日本兵进城,特意在京城著名老戏园子三庆园组织堂会。一个汉奸邀请杨小楼为日本人义演,杨小楼托病拒演后,汉奸又差人将杨小楼的女婿刘砚芳拘押,作为人质要挟。杨小楼为救女婿,便让外孙刘宗杨和义子侯海林陪同前往三庆园应付这场演出。那天,三庆园内外如临大敌,杨小楼毫无惧色,进后台不换戏服,只打了两道眉子,就草草上场了。他在台上临场发挥现编的台词,借《战宛城》剧中人物张绣之口,发泄内心对日寇、汉奸的愤怒。他以铿锵有力的语气念道:这奴隶二字,令人好惨!把恨敌之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引得观众热烈掌声,日寇误以为精彩之处,亦随之拍手叫好,那些汉奸们明知其情,却有口难言。

又走到粮食店街,看到这个中和戏院,看来还是没有起色。中和戏院是京戏剧院中名副其实的“老字号”。由梁华亭先生创立。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无数京剧名家纷纷在此登台献艺。中和戏院创建于清末,旧称“中和园”。中和戏院为二层砖木结构,如今的旧戏院仍未拆除。据报,未来修缮完毕的中和戏院初步规划了两个小剧场,届时将进行京剧、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演出。
中和戏院创建于清末,旧称“中和园”。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长期在这里演戏。1938年尚小云创建荣春社后,也长期在这里演出。1931年9月18日晚上,东北军在中和戏院举办为辽北水灾募捐的义演,梅兰芳演出《宇宙锋》,张学良出席观看,演到半截,副官来到张学良身边耳语,张学良神色紧张,匆匆退席,还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
中和戏院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戏台坐西朝东,宽13米,高15米,深9米。台口高1米,宽6米,台唇呈半圆形。上场门和下场门分别悬挂"出将""入相"匾额。有1000多个座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首先在中和园、正乙祠戏楼、广德楼戏园演出。同治、光绪年间,谭鑫培、王瑶卿、王长林三位京剧名家曾在中和园合演《打渔杀家》,时称"珠联璧合之绝唱"。民国初期坤伶刘喜奎、金钢钻、小香水在此演出河北梆子。梅兰芳新排《凤还巢》于1928年在中和园首演。中和园曾为程砚秋、俞振飞、王少楼、哈宝山等的固定演出场所。1949年改名中和戏院。戏曲团体多以中和戏院为演出场所。1951年新戏曲研究会成立,会址设在中和戏院。京剧演员谭富英、杨宝森、李万春,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评剧演员小白玉霜等定期在中和戏院演出。1979年重修后属北京京剧院。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荣等曾在此演出《十老安刘》、《群英会》、《赵氏孤儿》等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