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博看《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二

标签:
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国博文化 |
分类: 读十卷书 |
卡尔·拉森是瑞典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在成为职业插画师后,他决定以法国当代绘画为典范革新自己的具象绘画技艺。而他性格的阴暗面只有在1931年去世后出版的传记中才得以揭示,被概括为“我总是微笑着的脸庞,隐藏生命中的恐惧”,这幅1912年捐赠予乌菲齐美术馆的1906年的自画像画作名为《自查》,背景设置在位于松德博恩的画室。画家一边对着镜子观察自己,一边拿着一个微笑的玩偶,这个小丑模样的玩偶可以理解为画家的另一个自我,或者根据他人的说法,玩偶是他的伙伴,它的笑脸隐藏了拉森的悲观。


这幅充满谜题的自画像,将其定义为静物画也不为过。画家的肖像悬挂在右上方的木架上,隐藏在多个暗示他职业身份的物品中,并不在意通过位置、大小或光线强弱来阐明自己是画中主角。
严格来讲,这幅肖像并不能认定为画中画,它也许是一面用天蓝色缎带悬挂在钉子之上的镜子。倘若如此,我们所见的是画家将外部世界在画中再现。物体和视线交错重叠,在画布之中,或在画布之外,亦或呈现于观者面前。如果我们回到右下角木箱上标记的日期1789年的同一场景,甚至可能“触碰”到正在记录这一切的画家。
产生这一视觉效果并不奇怪,因为安东尼奥·乔奇本身就是错视画领域的专家。


1887年,索恩受托绘制一幅自画像作为乌菲齐美术馆的藏品,鉴于美术馆显赫的声望,他热切地应允了这一请求。事实上,遴选委员会成员并不认识画家本人,这一委托是出于对一项更宏大的计划考虑,即将最具代表性的斯堪的纳维亚现代艺术家作品纳入博物馆收藏。遴选委员会最终选择了索恩以及一位挪威画家和一位丹麦画家。
1889年,29岁的画家完成了这幅自画像,骄傲的姿态透露出年轻的他早已在画坛崭露头角。作品技艺高超,用骤然的色彩照明来增强画面效果,展现了画家在西班牙旅行期间对17世纪西班牙艺术,尤其是对委拉斯凯兹作品的深入研究,同时也体现出画家认识并欣赏的其他同时代画家的共同趋势,如马奈、萨金特和索罗拉。


法韦洛以其为文学作品绘制的精美插图而闻名,他集插画家、水彩画家、油画家和雕塑家的身份于一身。他笔下经常诞生出人意料且荒诞的场景,充满奇异的艺术主题,带有一种模糊的后超现实主义感:在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中,人类身体与鸟类、昆虫以及神话生物交织组合在一起。
此画于2003年赠予乌菲齐美术馆。画面中,法韦洛用厚重且快速的笔触将自己的肖像绘于前景,经常出现在其插画、绘画和雕塑作品中的诸多形象似乎在他的脑中绽放,表达了艺术家狂野的想象力。这幅自画像充分体现出了他强烈的自发性和真诚感,在其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拉罗卡把解构大众媒体语言视为研究重点,并特别关注与女性角色和对女性身体商品化的相关话题。20世纪70年代,拉罗卡通过对翁贝托·埃科和罗兰·巴尔特二人思想的领悟,将注意力从交流层面转移到文字符号的手写图示上。
1973年,与脑部肿瘤斗争七年之久的拉罗卡开始创作其最新作品——“颅解剖学”系列。这个系列以她的X光片为基础,有的在上面叠加了非洲面具的照片,而出现更多的是她紧握的拳头、手掌或食指。在由此获得的图像上点缀“you”(“你”)的字样,它们沿着颅骨的轮廓延伸并组成了眼窝的形状,重新定义了五官结构。这一手写单词为大众媒体利用,破坏并改造了作品,使之商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