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赤壁》:不是历史纪录片
(2009-01-15 19:16:28)
只要不是先看了网上所谓“雷人”台词先入为主的前提下,只要不是存心故意去挑刺,带着自己独立的思维去看《赤壁》的话,我倒觉得这是吴宇森的诚意之作,经历过好莱坞洗礼的老吴无论在大场面的调度下还是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是令人称道的。至少我看一天到晚耍嘴皮子的所谓评论家包括喜欢指手画脚的中国导演是拍不出的,至少在五年内。
现在对《赤壁》最大的诟病无非是吴宇森的《赤壁》没有按着一些人从《三国演义》中获得的“历史知识”来拍,但老吴说了,他大部分是按《三国志》拍的,这我倒十分赞同。因为《三国演义》是主要是根据《三国志》演绎的,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是有虚构成分的,为渲染气氛,增强艺术效果,作为小说的作者罗贯中是无需向历史学家般对历史负责的,三国的纷纷战火对作者来说只是小说的素材而已,适情改变一下也是指责所在,例如从小说得描写来看,周瑜似乎比诸葛亮年纪要小,但实际上周瑜要比诸葛亮年长,因为诸葛亮是谋臣,而周瑜是武将,谋臣老谋深算,武将年少英姿,似乎这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吧,虽然历史并不如此。如果你想看较真实的三国之事的话,那不如去读读《三国志》吧。
历史是很难说清楚的,每一人的看法不同,很难说《三国志》绝对正史,因为陈寿和罗贯中也是尊刘扁曹的。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恰恰是虚构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等都成了经典,你说该不该怒骂罗贯中呢?历史不可以复制,写俗书人固有的世界观,就决定了他的书的倾向。包括被誉为最客观的司马迁写《史记》也在字里行间显出了对汉武帝的憎恨。(他被其腐刑)
大家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在拿历史说事。这部《赤壁》从一开始就定位的是娱乐大片,从来没有还说过是一部复原历史的“新闻”记录篇。这部大片就是老吴在抒发他的英雄情节,这就是他心中的“英雄本色”。
从早期的《英雄本色》、《喋血街头》、《喋血双雄》到后来闯荡好莱坞的《终极标靶》、《断箭》、《变脸》等,无不展现是老吴心中的英雄主义,不过原来是小义,不过在这部影片中成了大义:弱小的只要团结就可以战胜貌似强大的对手。几万人战胜几十万人(曹操号称83万人,但一些历史学家说是60万或40万或30万或10多万的都有,我算术不好,我就只有说几十万了),这就是精诚团结的结果。但战争肯定有赢家,受伤害的是人的无数生命,所以战争有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赢家。现在大家看看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到现在热火朝天的巴以战争,你说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套用剧中周瑜的话:大家都输了。
《赤壁》其实就是一个反战电影,老百姓看电影就是图过高兴,不会理会这个镜头是不是史书记载的,那个镜头是不是记忆中的“历史”,只要大家看了高兴,认为票价值就行了(虽然现在的票价还是有一点高),老百姓的智商不比评论家差,我看一些所谓影评家出了每一部新片上映都骂外,我完全看不到他们建设性的意见,有时候我确实怀疑这些所谓影评家到底看过这些片子没有?认认真真看过没有?
让老百姓轻松一点吧,一出新片就骂的所谓影评家闭嘴吧?有几人是学历史的?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人来书写的,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要绝对公正,我看难,不然在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悬案呢?
我看《赤壁》的那些所谓在网上疯传的所谓“雷人“台词,我到不觉得好笑,电影就让它起到一个娱乐的功能好不好?电影有自己的拍摄规律和娱乐功能,哪有沉重到肩负普及老百姓历史知识的“历史重任”。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