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从小就听过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虽然长大了知道,这个故事是大人哄小孩的,但受此教育,知道了在祖国的大小山川上,基本上就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有山必有庙,不管是遗留的,还是抓住创收大好形势现修的。
有人说,今年的春节黄金周,消费惊人,名山大川人满为患,让平时省吃俭用的中国人着实对国内经济拉了一把,但本着“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这类规律。我不夸张的说,寺庙也是这次拉动内需的最大受益者。
春节期间,我只走了重庆周边极近的范围,印证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是国家的特殊拨款单位,寺庙在这个市场经济中基本可以做到“只进不出”的(以少林寺方丈奥迪A8为证)。北碚缙云山山顶有缙云寺,半山腰有绍隆观,该说洋人街没有寺庙了吧,不对,在入口处有大佛寺,在市内还有以拍摄《疯狂石头》而闻名全国的罗汉寺,毫不例外,这些地方香客众多,香气缭绕。
我在这些寺庙看到,正在耍朋友的、结了婚带着小孩的,还有手上戒指晃眼的年轻的成功人士络绎不绝,反倒是老头老太还相对少一些。我测算了一下,含买香烛、向“功德箱”捐款,一般一个人的“消费”应该在50至100元之间,现在烧香拜佛,年轻人应该是主力军。我想这也是拉动内需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常记得,老电影中人们为信仰至死不渝、英勇献身的情节,我想就是一个信仰问题。老实说,现在的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多种信仰,信仰钱、权力,信仰明哲保身,最好的不劳而获,手到擒来。而现实的生存环境,也是这些信仰的“基石”。当官的可以对钱是“手到擒来”,我为什么不可以?话说多了,得罪人,我为什么不明哲保身呢?我总认为,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个人信仰的的多元化,其基本理念:让自己享受成果,让别人去受苦吧?
烧香拜佛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一般都是祈祷自己平安、发财的,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发财的总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为发财的人打工的。所以,现实社会是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我应该是杞人忧天,现在的人是需要活出个性的,但总的有一个脚踏实地的、务实的做法吧?哲人反复教导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但现在的人仍在反复的祈祷:苹果都会砸到牛顿头上。总有一天,馅饼会砸到我头上。单靠烧香拜佛,馅饼恐怕不能落得下来。
现在的生存压力,恐怕比父辈门还要大,且不说大学生找工作,太难,只有“委屈下村锻炼”,就连全国近2000万人农民工由于金融危机失业了,为了生存,为了吃饭,他们还需要再找到工作,你说压力大不大?所以,这一切靠烧香拜佛恐怕是无法满足的,一句话就需要脚踏实地,练好本领,有一技傍生才行,烧香拜佛作为业余爱好还是可以的,切不可当成“主业”。
我总觉得现在信仰什么教都比较务虚,就像远方有一个苹果,你却永远拿不到,那就信自己吧,把实力作为你信仰的基石,这样那个苹果就回“唾手可得”。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