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一幕情景可能很多人都熟悉:
上课,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学生举手,老师示意可以,学生站起来:
老师,有个地方我不懂,能不能再讲清楚点?
好脾气的老师可能会把那个地方再反复说一下。
坏脾气的老师可能把学生批一顿:刚才干嘛了?又开小差了?
这个情景也可能还不算典型,更可能的情况是课下学生单独去问老师。这个做法倒是更好的,因为个人的问题可能不是所有人的问题,占用上课时间解释,可能会浪费其他人的时间。
不过我上学的时候不是个好学生,不懂的地方根本也不问。
现在我倒是学问了提问的艺术。通常是先自己找答案,实在弄不懂的再去问,做足了功课再问,起码不会被看成小白。
在网络上,很多人经常是遇到不懂的就直接问了。
他们不明白的是:在学校里,这样是可以的,在培训课堂上,这也是可以的,但并不见得适用于所有的场合。
比如自己完全不做准备,只要不懂,在别人的微博、微信公众号里就提问,或者直接说:我根本就不懂你讲的是什么。
不见得能够获得回答。
因为你不懂,是你自己的事。别人并没责任教会你。尤其是在分享知识的时候。
如果你想知道,可以百度、可以看看在其他文章里是不是提过类似的内容,自行进行知识关联。
你问了,看上去是好学,其实表明的态度是你并不想知道,你只是表现出好学的姿态而已,因为真正好学的人不会那样做。
一个人可能会被自己的好学姿态感动,但别人旁观者清。
学校是填鸭式教育,学生可能习惯了,所以到了社会上,还是喜欢被喂食。但是,这招已经行不通了。
家庭是宠爱式教育,孩子不吃饭,大人追着跑,到了社会上,你爱吃不吃,不吃就饿着。
有些人会觉得很得意:你不是希望我买你的东西吗?那我是客户,你得负责教会我!
这些人也不知道,在营销3.0时代,很多商家宁愿去找适合自己的客户,也不愿意教育客户了,因为教育是个费力的过程,教完了也不见得买,还不如去找有意愿的人更省心些。(神马?营销3.0?这又是个新名词?这什么意思?你告诉我啊。)
这年头,最有耐心教人的,大概还得数骗子,因为要灌输自己的那套理论,才能赚到钱。
前一篇:《戒指》:爱与希望又偏偏不息万载
后一篇:做一个健忘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