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下午约了两位在行学员,每位1.5小时,特意安排在同一地点,朋友的百业茶缘茶馆,主要是觉得也不好每次都让学员到离我较近的地方,我方便,别人未必。百业茶缘在海岸城,应该对南山区的人都比较方便。
临近出发前,又接到在行的通知,有一位学员约见,因为下周还有一位,于是我就定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当天晚上,也是同一地点,一个是下周日,和另一位在行学员错开。
这位学员选择了当天晚上。于是,事情就变成了从下午两点到五点见两位学员,晚上六点半到八点,再见一位。
由于身体情况不是很好,我当时的确也有些犹豫的。不过,反正也安排了,也想试试自己对强度的承受能力。
我通常是进入工作状态后,精神会自然振奋起来,下午两位学员的时间是排在一起的,一位的时间还没结束,另一位已经到了,就先在一边等候。
连续聊了三个小时,效果还不错,紧凑的交流有个好处,围绕主题进行,非常高效。如果时间放得较长,反而容易有些闲聊的性质,就不好了。
五点钟结束后,就去海岸城吃饭,在等菜的时候,又写了一篇短文发到微博上。近来发长微博的节奏是每天上午一篇,下午两篇,晚上一或二篇,即使有其他事情,也不想破坏节奏,这也是自我训练的一个环节。
吃完饭回来,正是六点半。另一位学员也到了,然后聊到八点多。
三位学员的情况,有同有异,异多同少。需要倾听具体的情况、然后给出针对性的具体建议。因为时间紧张,而且三位学员的时间密集,所以的确也是有挑战的,大脑基本上一直是高速运转的状态,因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搞清楚学员的症结所在,还要立刻给出解决建议。
全部结束以后,叫了车,上车以后报了地点,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了。
但是整个过程的锻炼,还是觉得非常值得的,知道自己可以做到。
回到家以后,又给四位学员整理一些资料,分别发送(包括昨天下午的一位学员),在这个整理的过程中,觉得心渐渐安静下来,疲累感渐渐消失,处理完这些以后,出去自助图书馆,取了预借的书回来,这个时候,感觉已经恢复了。
高强度的训练的好处是: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发挥更大潜力,知道自己承受的底线是什么,照今天的样子,其实还没有到达底线。事实上我一边说话的时候,一边也在思考恰当的措辞,而且有意识地多运用一些词语,多变换一些说法,尽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所以四个半小时下来,觉得口才上有些进步,毕竟这和培训、演讲其实都还不一样,那种面对大众的内容,不需要太考虑对个体的针对性,强调普适性,但面对个体,其实更有挑战。
凡事,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
我从来都是选择前一种。
即使学员已经很满意,而我仍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不可以再做改进?我的建议,对他们是否有效?前天晚上特意和一位在行学员做了交流,他说仍在实践中,很欣慰。
知识的传递,是很辛苦,然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的事?今天下午和圈圈的交流,建议她回公司后可以把我分享的内容再在部门内部进行分享,如此,又是一圈扩大的涟漪。
因为自己始终都在努力着,因为也看到了效果,即使是微薄之力,微不足道,我也始终都相信:世界可以更美好。
前一篇:凡事都要确定重要度,排出优先级
后一篇:《戒指》:爱与希望又偏偏不息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