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杰博士的情感代入和逻辑冒进
(2012-04-12 08:10:19)
标签:
三重门苏杰磊落方舟子杂谈 |
分类: 时事点击 |
苏杰博士的情感代入和逻辑冒进
□倍魄
教书在沪,与韩为邻,难免某日心生怜爱进而披衣护寒。韩寒手稿出版,掀起一股考证创作稿还是誊写稿的热潮。4月9日晚21:21,方舟子发表长篇分析《大量的抄写错误证明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不料10日一早7:56,复旦大学语言学副教授苏杰博士在微博上贴出长文《〈三重门〉手稿的校勘学分析》,直论“《三重门》的作者,就是韩寒”,令慕容雪村、五岳散人等挺韩派如获至宝。最新进展是,4月11日17:39,苏杰博士把本来情感比较中立的《〈三重门〉作者身份的语言学分析》进行修改,把赞赏方舟子的话删除,并预告将再撰文挺韩。
《〈三重门〉作者身份的语言学分析》一文其实早在3月4日就已经贴出,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值得注意的是,在倒韩阵营中,石毓智博士也早在3月19日,通过“语言指纹”断言“韩寒的作品至少为三人所写”,同样,也没有引来足够的重视。同一个“语言指纹”技术,被苏、石二博士用来证明不同的方向,如果我们相信科学,那么,一定是使用技术的人情感和逻辑出了问题。
在3月4日版的《〈三重门〉作者身份的语言学分析》一文中,有如此文字:“方舟子的峭直,薛涌的雅量,都让我感佩。麦田、方舟子等人质疑韩寒,是合理的,并不是构陷,是在追求真相,而不是要搞臭谁。”这说明,苏杰博士在当时情感是中立的。但随着进入争论角色,苏博士情感立场和逻辑都变化和冒进了,在11日修改版的《语言学分析》一文中,情感代入的苏博士已经不需要公允的肯定质疑的文字了。这也无妨,只要不让情感影响了理性与逻辑的判断。毕竟,像麦田那样对公正的洁癖甚于对真相的求索的人,还是不多的。
对于“语言指纹”技术的科学性,我丝毫不表示怀疑。苏杰博士《〈三重门〉作者身份的语言学分析》通过对“没想到”“谁知”“光”“不幸”“这人”等词的在《三重门》和韩仁均作品中出现频率的对比分析,指出了《三重门》作者与韩仁均有十分不同的语言习惯。但是,任何技术都有局限性,对于《三重门》中表现的巨量知识,“语言指纹”是无法给出来源的。而人们对《三重门》是否出自韩寒之手怀疑,首先是考虑到他17岁的年龄、外语程度和知识量等的不相符。苏杰博士的研究分析,并不能证明韩寒就是《三重门》的完全作者,只证明了韩仁均不会是《三重门》的完全作者。其实,很多质疑韩寒的人都认为,《三重门》应当是韩寒与韩仁均合作的结果:韩寒主写中学生的故事脉络,韩仁均提供“吊书袋”的巨量知识和文字润色。
石毓智博士使用“语言指纹鉴定法”分析得出结论:《三重门》《他的国》《长安乱》《像少年啦飞驰》等作品至少3至4个不同的作者。既然挺韩者相信苏杰博士的分析方法,那么,石毓智博士用同样的“语言指纹”技术,已经证明了韩寒不止有一个代笔者。这对于韩寒寻找“代笔一个字”来说,实在是一毛九牛了。(石毓智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hi63
当然,石毓智博士没有给出《三重门》与《儿子韩寒》的对比研究结果,很可能是他的研究也指向了《三重门》与《儿子韩寒》不完全是同一作者。其实对于证明韩寒有代笔来说,太多证据都已经完成任务了。以方舟子的个性和偏执,总是力图把倒韩做到最彻底。而苏杰博士在被挺韩者奉为至宝救星之后,也开始不淡定了,他开始超越科学结论的公允,明目张胆地逻辑冒进起来。
请注意,方舟子《大量的抄写错误证明韩寒〈三重门〉手稿是抄稿》一文直接论证的是韩寒展示的是抄稿,而不是创作原稿,这个抄稿与其他证据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韩寒不是《三重门》的真正作者(公允的结论应当为“韩寒不是《三重门》的唯一作者)。但是,苏杰博士却从“质疑者没有能证明《磊落》是誊写稿”,径直跳跃到了“韩寒就是《三重门》的作者”,没有中间的论证,其逻辑真是十足的野蛮冒进。
在《〈三重门〉手稿的校勘学分析》一文中,苏杰博士其实一直是在防守,质疑者认为是抄写性错误的地方,苏博士都用他的“专业知识”将其解释为“创作性笔误”。对此,已有@xmwz2012
和@毛大和阿包 等人对苏博士的辩解提出质疑。这里,我们退一步,姑且假设苏杰博士确实严谨地推出了“质疑者没有能证明《磊落》是誊写稿”,但在逻辑上,并不等于苏博士自己证明了“《磊落》不是誊写稿”。就好比地上有一张百元钞票,苏博士对一个孩子说,“你无法证明这张钱是你的”,孩子可以反驳说:“但你也不能证明它不是我的,更不能证明它是你的。”
对韩寒,苏杰博士使用校勘学理论,是不可能论证出“韩寒是《三重门》的作者”的,校勘学至多给出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的时间先后次序。“语言指纹”可以应用于作品作者的司法判断,校勘学可以吗?苏博士“《三重门》的作者,就是韩寒”的结论,不过是有了情感代入之后的逻辑冒进而已。
苏杰博士没有让韩寒变得清白,倒是因为逻辑轻浮,把学者的科学严谨作风抹黑了。
说到最后,我认为纠缠《磊落》的手稿对倒韩和挺韩都意义不大。如果要做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必须对至少两部作品手稿进行比较研究,有对比,才有说服力。可以找几部可信度高的创作手稿,与《磊落》的《三重门》手稿对照研究,或许可以有崭新的发现或者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201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