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到梦中

(2020-10-18 17:34:18)
标签:

文化

文学

分类: 脱口而出

回到梦中

黄永玉在沈从文的碑文上写道:“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其实算不得真正的战士,虽然当过兵,但看沈从文自传就知道,他当兵没打过仗,不过是军中闲差,做些文牍而已。但士兵常常思乡情切是真的,游子有羁旅之叹,士兵较之游子的漂泊,更增添了几分危险,多了风餐露宿的苦辛,辗转于途,死生未卜之际,家乡就成了心中美好的憧憬,可以化解忧悒,寄托希望。

 

回到故乡,更多的是渴盼回到曾经的生活中,回到温暖的记忆里。南唐后主李煜说:“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依稀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春风花月里,是旧时宫阙,无限江山。对君王,亡国即是亡家,“四十年来*国,三千里地山河”,江南佳丽地,尽付与梦魂,后主岂能不凄惶。

 

大多数人当然没有凤阁龙楼的家供你回忆,但家园之思总还是牵牵绊绊着很多东西,千里万里的在梦中。有些与社稷已破而山河犹在的“国”相关,有些连着离乱漂泊后依稀难忘的“家”。曾在网上抄过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故乡啊,触着碰着都是荆棘的花”,有人问我对这句话如何解释,我说诗无达诂,个人以为小林一茶说的是在故乡,无数场景在触动着记忆,如荆棘般刺痛,又如花朵般美丽。

 

即便已经破败不堪,遍地荆棘,仍有人愿意回去,仿佛荆榛满布的荒原中仍有着美丽的花朵。从旁观者的角度,这是一件用理性难以理解的事情,但对当事人,有时却合情合理。阿列克谢耶维奇历时十余年,采访了众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相关人员后,收集了大量口述实录,撰写了《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一书。书中有一群人,当年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而被疏散,离开家园。他们被汽车拉走后,切尔诺贝利周边被隔离,一切野生动物,包括猫、狗、鸡、牛之类的家畜都被部队搜捕扑杀,就地深埋。

 

然而,若干年过后,新的动物仍会来到这片土地,和那些恣意开放,无人问津的草树一起,重建生命系统。不仅是低等动物,有一群离家的人也偷偷回去了。没有电力、自来水,一切都市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在这片土地上皆不存在,为了买一点盐等生活必需品,要步行二十公里。

 

这些人也并非无家可归,在苏联计划经济条件下,大部分切尔诺贝利疏散的居民都被分配在新的地方,即便简陋,也多数有栖身之地,何况有些人的条件还未必比之前差。但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回到这片被核辐射污染的土地上,播种、开垦,重新生活。没人去想辐射剂量仪上曾经显示的数据,他们想要回到故乡,回到过去。

 

他们是愚昧吗?不了解核辐射的危害?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下他们中某些人的陈述:他们并非不知道核辐射的危险,不了解辐射仍然存在,却仍旧回到这片似乎已经与人类文明隔绝的土地上,只是因为这是自己的家乡。有他们的房屋、菜园,有父母的墓地。他们拿着面包和薄饼来到墓地,坐在死去的亲人身边,祈祷,呼唤天上的灵魂,愿天国降临。没有电灯,只有暖暖的油灯,四周是森林,是广袤无人的土地,没有集体农庄,却好像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他们说:“人生在哪里,哪里就该是他的故土。”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行为不可理解,对自己的生命浑不在意。但在他们的心里面,失去故乡,和过去的记忆断裂,也许比死亡更加可怕。就像一个经历过生死的战士,死亡也许不再可怕,回到故乡反而成了活下去的希望。

沈从文早年的自传里,叙述了自己随军在湘西各地辗转,后又前往北京求学的过程。他的自传故事休止于北平,之后,他又在上海、青岛、济南多地任教,抗战期间去了昆明的西南联大授课。日本投降后,随学校回到北平。此后,除了文革期间,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沈从文的后半生,多数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沈从文生前虽然屡次回过故乡,但到底没能在那里常住。毕竟,时移世易,沿着人生的河流飘荡了这么久,再要溯游而上,谈何容易。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评论沈从文先生的《长河》。沈从文1949年有一段时间精神抑郁,试图自杀。期间,沈从文先生对家人念叨说,要回湘西去。但那时的湘西已是天翻地覆,我在那篇文章中说,沈先生要回去的,可能只是《边城》的梦中。我们不能人人写一篇文章,把自己的故乡编织进去,我们却都能做做回到故乡的梦。故乡真实的模样并不太重要,它只是一张床,让我们离梦更近一点。

 

回到梦中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读书分享公众号:闲书过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狗尾续篇
后一篇:四季之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