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松小传(四)

标签:
宠物情感兔子 |
分类: 雪泥鸿爪 |
就在准备送它走的时候,松松忽然蔫了,不在笼子里走动了,一直趴着,任谁去逗,全无反应。我问付燕,它是不是又不舒服了?付燕也觉得大概是患病了,可也没见它再拉稀,我们就都没太在意。
又过了两天,晚上下班回家,付燕和我说,松松快不行了。我说,怎么会,这么严重?付燕说,松松已经不吃东西了,上网查了查,症状像是兔子常会得的坏血病,我问怎么治,付燕说,没治!网上说兔子要吃纤维类的东西,不能只吃菜,否则就容易得坏血病,我问,现在给它吃点还有救不,付燕说,松松已经吃不下东西了。
我去看松松,它已经不能趴着了,全身歪斜着瘫倒在笼子的角落,四肢伸展,像以前在伸懒腰时的样子,只是温顺柔和的眼神消失了,大瞪着,仿佛看到什么可怕的东西,似乎已感觉不到身边发生的事,我只能说了句:“可怜的松松。”
第二天晚上再回家,付燕说,松松快死了。白天,她把松松抱出笼子,去客厅里晒太阳,看阳光下的松松会不会好一点,可松松已经完全站不起来了,无力地倒在地板上。我去看松松时,它正瘫在笼子一角,四肢僵直,头无力地枕在笼底,眼睛瞪着虚空,眨也不眨一下,口鼻在急速呼吸中颤动。忽然,它全身猛地抽搐一下,笼子似乎也被骇到,要随着跳起来。然后,松松又恢复原来的姿势,身体随着剧烈呼吸起伏着。
又过了一阵,一直像是家中一幅活动背景,从未发出过声音的松松口中忽然传来“呜呜”的叫声,短促、凄厉,像在用最后的能量,唤来什么东西,减轻它的痛苦。四肢偶尔颤抖一下,已没有刚才那么大的动作幅度。我和付燕都告诫琪琪,别去厨房,免得松松的样子吓到她。
睡觉前,我又去厨房看了一眼松松,它又叫了一声,音调减弱了很多,像含糊不清的呜咽,还是侧卧的姿势,只是不再抖动,呼吸平缓了,眼神已涣散,它的痛苦终于快过去了。我关了厨房灯,阖上门,回卧室陪琪琪睡觉去了。
半夜,松松出现在我梦里,卧室门紧闭,它从门下窄缝里像一页纸一样钻出来,站到我面前。我马上醒了,不知怎么,脑子里自然而然闪过一个念头:松松死了。
我继续睡,直到天亮。平时上班时间,我总是家里第一个起床的人,起身后,打开厨房门,扭头看旁边的笼子:松松仍是昨晚的姿势,躺在原来的位置,眼睛大挣着,只是嘴唇不再翕动,身体已然僵直。
我叫醒琪琪,给她洗漱,穿好衣服,准备去幼儿园。走之前,我告诉她,松松死了。琪琪早就知道松松快死了,听到这个消息,并没有惊讶或难受的表情,也没说要去看一眼松松,就和我一起出门了。
晚上回家,笼子和松松都不见了。我问付燕,松松埋了?付燕说,埋到楼下了,在一棵松树底下。我问笼子呢,她说,兔子都没有了,要笼子干吗,然后,补上一句,我再也不养兔子了,谁也别和我提松松了。
有一天早起送琪琪,出了楼门,我问琪琪,你知道松松埋在什么地方了吗?琪琪指给我看楼边草坪里一棵瘦弱的松树,说松松就在那棵树底下,她说,松松原来最喜欢在那儿趴着了。
松松在的时候,一家人对它都不太上心,原本就是当一个玩意,准备玩两天送人的,就和之前它的其他主人一样。但松松最后却死在我们家里了,过后想,如果早点送人,也许就不会死了,至少不用看着它死在这里。但这也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就像送给别人,别人没准会吃了它,我们也还是会送人,只能说服自己,新主人也是拿它当宠物,不会当食物的。最后,换了很多主人的松松不会再有新主人了。
现在没什么人吃狗肉了,很多人说狗是人类的朋友,但吃兔肉、吃兔头的还大有人在,没听什么人说兔子是人类的朋友。若众生平等,狗是人类的朋友,兔子、牛、羊、猪为什么就不是呢?何以厚此薄彼呢?“君子远庖厨”,是不忍闻见杀生之事,但君子即便居有竹,又何尝少吃肉了?这类自相矛盾的准则,看来看去不过是人类的虚伪。
但人有时留一点虚伪,留一点无谓可笑的温情来骗一骗自己和别人,也还好吧。就像养宠物这件事,人是自己吃饱了,才会想喂养宠物,否则多么可爱的动物也抵不过饿瘪的肚子。养了一只宠物,虽然做不到拯救众生,至少可以善待我们身边的生灵,似乎也是一件好事。但是,此事还是禁不住追问。我们饲养宠物,是对它们的关爱和保护,还是满足我们自己的心理需求,为了让它们陪伴我们,供我们解闷开心呢?对身边的宠物,有多少人能说问心全然无愧?不能多想,多想就会心思沉重,最好是不想,不追问,用遗忘覆盖,为了不让自己纠结,我们只能继续虚伪下去。
下意识间,偶尔还是会想到松松:走近厨房,会扭头看一眼曾经放笼子的地方,好像松松还在那里,听到我的脚步声,会立起身子,等我喂食;削着萝卜皮,心里还在想,削下的皮要留着,给松松吃,然后才想起来,松松已经不在了。也许再过一段时间,下意识的行为就会消失了。虽说死生是大事,可即便惊天动地的大事,总要过去,遗忘是上帝给人类的药,也许是给整个宇宙的药。纵是震铄古今的人物,竖起辉煌的纪念碑,也终为陈迹,何况一只兔子的死。
松松躺在树下了——一棵一人多高,弱不禁风的小松树,松松就在树下,静听着松风。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