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闲书过眼录之《暗店街》

标签:
读书暗店街莫迪亚诺小说阅读 |
分类: 枕边书 |

十八、《暗店街》;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王文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要先抄下《暗店街》 的开头和结尾,然后再告诉各位我的观感。
开头是这样的: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那天晚上,在一家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我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当时,我正在等着雨停,——那场雨很大,它从我同于特分手的那个时候起,就倾泻下来了。“
结尾:
“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着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来。她因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了。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的吗?“
人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生命将在暮色中消失,首尾两端尽管毫无关联,却又隐隐呼应,贯穿在《暗店街》中的正是这样一个正在消失的影子。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失去记忆的私家侦探居依,他在寻找自己遗忘的过去,这种寻找仿佛踩着自己的影子,似乎总在身边,却永远无法抓住。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几乎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了。居依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以为这是有答案的。因为在多数失忆的电影和小说中,主人公不管经历怎样的惊险跌宕,总是要找回自己的真实身份,或发现一个惊天阴谋,这是各种惊悚悬疑故事里常见的设定。然而,《暗店街》却没有给出答案。
写故事的人常常觉得一个前所未有的设定非常重要,大开脑洞,就能一劳永逸,结果却经常发现早有人捷足先登,抢先使用了“你的”创意。故事可能永远是相似的,多么诡谲也能找到相应的对应,人生实在是包罗万象,以致所有的虚构和现实比起来都显得缺乏想象力。《暗店街》并不是以想象力而取胜的故事,尽管披着某些侦探故事的外衣,却丝毫不具备侦探故事的紧张刺激,如果你按照侦探小说的标准要求,只会觉得莫迪亚诺的这部小说很乏味。作者带着你漫四处寻找,似乎一次次摸索到真相的线索,却总是没有柳暗花明的一刻,像行走于浓雾之中。故事的最终,弗雷迪失踪了,居依——或者该叫佩德罗,坐在礁湖畔,准备前往线索指出的最后一个地点:罗马暗店街2号,而莫迪亚诺没有给我们答案。《暗店街》不是准备给你讲一个悬疑故事的,侦探小说一定要给给我们一个答案,告诉读者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到哪里去,但人生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莫迪亚诺告诉我们,你不会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故事的设定在这里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书中最后附有墨菲针对本书的评论:《〈暗店街〉中的迷宫象征》,这篇文章有画蛇添足之嫌,但文中用克里特岛迷宫来比喻《暗店街》中错综复杂地寻找,确实切中肯綮。莫迪亚诺的隐喻是简单的,也是深邃的,最简单的问题,总是最难回答,就像迷宫,看上去重复的结构,使人压抑,在迷宫中,人的心态也如迷宫的道路一样,呈现出错综和迷乱,困惑与忧伤。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居依努力辨认着,究竟哪一个是自己?而照片中的人物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关系,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在巴黎的街头,一个个夜晚,居依行走在一条条僻静的小巷内,在一幢幢灯火昏黄的公寓里,究竟曾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人生的迷宫没有出口。
莫迪亚诺消解了侦探小说的目的,将最终真相付之阙如,正是这种空白,将《暗店街》的故事带入哲学的境界。这就是诺贝尔奖会颁给莫迪亚诺,而不会颁给丹·布朗、东野圭吾的原因。当居依终于回忆起当年穿越瑞士和法国边境时的事情,想起寒冷雪原中永远失去的女友,读者们心中会不会想,也许倒不如让他永远记不起这个事实,何苦一定要去发现痛苦的过去呢?然而,居依仍然在寻找自己的记忆,正如一代一代的人,仍在寻找着不可能获得的答案。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