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闲书过眼录之《马桥词典》

标签:
读书文化韩少功马桥词典小说 |
分类: 枕边书 |

六、《马桥词典》;韩少功著;作家出版社。
用词典的形式撑起一本小说,韩少功的手法并非独创。张颐武就指责韩少功这种形式,借用了《哈扎尔辞典》。后来不少人出来替韩少功辩解,论证韩少功的手法和帕维尔有很大区别。这段公案我们姑且暂置不论,在中国作者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看上去似乎和《马桥词典》形式差异很大,但如果我们自己分析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就会发现那种将故事拼接、交叉的手法是颇为相同的,可见《马桥词典》并不算标新立异之作。很多评论者对《马桥词典》的故事结构大加赞誉,看做开天辟地的颠覆之作,实为皮相。
《马桥词典》如果抛开结构上的新奇,本质上则是用小说来讲述哲理。在这方面,有一个为中国小说读者更为熟知的著名例子——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事实上,这部书最初的译名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他的译者之一正是韩少功。如果读过昆德拉这部著名小说的人,一定还记得小说中对于媚俗的名词解释,以及充斥于小说文本内的大量对于哲学、思想的评论。《马桥词典》在形式上可能受到《哈扎尔辞典》的影响,但故事的内核却无疑能看到更多昆德拉的影子。
小说来讲哲理,对于小说的形式和内涵都是一种突破性的尝试。虽然是别人用过的旧伎俩,但对于小说作者而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传统的小说是讲故事的,哲理往往隐含在小说之内,不但作者不会明说,而且读者也往往根据相同的情节得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但《马桥词典》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种形式,却直接将议论代入小说,用哲理的阐述来主导,故事情节反而成为次要的东西,成了哲理解读中的一环。韩少功在这种形式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可惜应用的并不算出色。
如果我们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马桥词典》放在同一个维度审视,就会发现两者所展现的哲学深度有极大的差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呈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存在的本质、生命的选择、灵与肉的冲突,相对而言,《马桥词典》中出现的哲理浅显而浮薄,集中于对现象的思索,却难以超越现象进入玄远的哲学境界。韩少功很多论述更集中于语言学和社会学层面上上,针对现象提出解释。不是说,只要玄远空灵就是技高一筹,但如果哲理只浮于表面,就很难具有穿透的力量。而《马桥词典》恰好是以哲理为支撑的小说,缺少了这层力量,即便故事有自己的特色,也很难说是经典之作。
韩少功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描述细腻而独到,但创新的形式反而成了故事的阻碍,使得故事也减色几分。形式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和内容和思想的匹配却更能体现一部作品的水准。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读书主题公众号:闲书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