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闲书过眼录之《波动》

标签:
北岛读书阅读小说乌托邦 |
分类: 枕边书 |
这部北岛早期的小说,也是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因为创作小说数量少,诗名又太大,《波动》就成了一部不为大多数读者了解的作品。北岛写作此书时年仅二十五岁,比起同时期他的诗歌而言,他的小说创作技巧还太稚嫩。反观北岛出国后的随笔作品,如《蓝房子》、《午夜之门》、《青灯》,尽管是非虚构写作,但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语言的收敛舒放、描述的精到传神,与《波动》不可同日而语。这部书附录有北岛2005年的作品《断章》,拿来和小说比对一下,不难看出高下。没有虚构小说中曲折的情节、诡异的历史背景作为讲述故事的好材料,北岛叙述起来却比《波动》中更从容有力。作家真是一个需要磨砺的职业,绝不是仅靠天才和灵感就能支撑的。
《波动》如今日诸多青春文学中一样,充斥着泛滥的伤感,神经质的自怜自艾。虽然文*空前绝后的惨烈,造就了如今青年难以想象的人类苦难,让个人有多么悲伤和绝望的表现都不足为奇。但《波动》中的人物刻画,大体浮于表面,看上去倾盆而至的悲伤,瞬间就雨散云收,被他人遗忘了。真正如海的悲伤,蕴含巨大的力量,却并不只表现为狂暴的浪涛,有时那种默默的潮涌,去而复返,绵亘不绝,反倒更为深沉浑厚。《波动》的主观感情描述多过了客观叙事,太浅陋的人物思想描述,降低了人物的可信度,以致连原本可以令人无比震撼的情节也显得缺乏力量了。
比如中间一段萧凌回忆在武斗中,一个武斗中的头头李铁军,当着女主人公萧凌的面随意地杀死一个被怀疑是敌对武斗派系派来的青年,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随意杀人的胆量。原本是一段能够带来极大震撼的场景,展现文革中人性的变态,但北岛对女主人公情绪失控,声嘶力竭叫喊,泪水模糊双眼之类的平庸描写,反倒降低了事件本身的残酷。如果恰如其分用客观描写,或在人物内心上做更深的开掘,都会比现在看到的效果好。整部小说中大量稀松的情感描述,不但稀释了作品的质感和密度,也使得人物形象肤浅而概念化。
然而,作为一个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小说,《波动》还是有其独特价值的。北岛创作这部小说时尚在1974年,文*在两年后才结束。作为一个深处黑暗年代中的人,就能做出深刻的反思,描绘出文*真实的图景,和一代人的苦难和迷惘,是需要巨大勇气的。那是遇罗*和张*新被枪毙的时代,《波动》这样的小说一旦被发现,可能招致的就是死亡。北岛是在用生命发出反抗的声音,要说出“我不相信”,在1974年是一种如荆轲刺秦般的义无反顾。
《波动》尽管有很多缺点,但在结构上还是有可以称道之处。现在看,多角度叙事并不是多么令人惊艳的写作技巧,但放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北岛在《波动》在小说结构上仍然具有先锋性。尽管戏剧冲突有些部分显得很不自然,但结构上的整体衔接颇为流畅,作为一部开创之作,值得肯定。
《波动》中更难得的是勾勒出一个黑暗年代中青春的闪光。即使是在那样噩梦的年代,不时面对命运的压榨,甚至死亡的威胁,青春也是美的,甚至死亡也在残酷中带着一丝美。只要这个世界青春和爱尚在,人类仍能感受美,世界总是有希望的。我不知道那些今天热情缅怀文*丰功伟绩的某些*派们,是不是还愿意重温或体验这种死亡的美?也许正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才会对那个时代做虚幻的美化。如果他们肯看看《波动》,看看那一代人更全面的回忆,而不是仅仅听一些红*兵老如何回忆他们意气风发的破坏,也许就不会再沉湎于乌托邦的梦中了。
欢迎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读书分享公众号:闲书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