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闲书过眼录之《耶路撒冷三千年》

(2016-07-17 18:10:24)
标签:

耶路撒冷三千年

蒙蒂菲奥里

历史

文化

分类: 枕边书

2015闲书过眼录之《耶路撒冷三千年》三十、《耶路撒冷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奥里著;张倩红、马丹静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对一本书而言,《耶路撒冷三千年》将近七百多页,过于厚实了,捧在手里,不用看就感觉到历史的沉重,完全不适合随身阅读。所以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床上看的,摊开在枕头上,或卧或趴,有时也放在膝盖上,反正很难捧着它,像两块板砖,让人产生想拿脑袋撞上去,表演一下开碑裂石硬气功的冲动。当我撞开它时,会不会金光迸射,耶路撒冷走过的三千年像好莱坞大片一幕幕上演?


但对一个城市的历史而言,五十多万字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又太简略了,阅读中常有一种电影特技中快镜头的感觉,霎眼间山河巨变,沧海数为桑田,你还来不及记清那些面孔,历史早转向另一幕布景。对三千年而言,一本书的厚度太微不足道了,常常在几页之内跨越百年,目不暇接。在这样的时间尺度丈量下,历史充满了荒诞的渺小,所有惊天伟业,不过是几百字的描述。振聋发聩的名字:所罗门、尼布甲尼撒、居鲁士、希律、安东尼、君士坦丁、哈德良、查士丁尼、穆罕穆德、鲍德温、萨拉丁、狮心王理查、拿破仑、劳伦斯、丘吉尔、阿拉法特和拉宾,一时间拥塞而来,像一幢肃穆的大厅内,看一面排满照片的墙壁,看经天纬地的历史浓缩在一个静谧的角落,落满灰尘,此时,对时间威力的敬畏超越对一切丰功伟绩的崇仰。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开头部分,可以和《圣经》同读,彼此互为印证。《旧约》与《新约》的故事亦真亦幻,神话和历史纠结,故事和宣教并存。对信仰者,《圣经》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对怀疑者,这些不过是缥缈的神话,人类社会心理的投射。蒙蒂菲奥里更倾向于后者,虽然他并没有对宗教传说做出过多的批驳,只是把宗教故事作为历史的另一个版本罗列在书中。犹太人的先祖是雅各,摩西曾带领他们走出埃及,并领受上帝的十诫。而后,大卫占领了这座城,从此它就叫耶路撒冷。《旧约》里说,上帝居住于此,这里建有上帝的圣殿,所罗门王在那里放置约柜。很长时间以来,这一切只见之于《圣经》之内,我们除了相信这惟一的文字资料外,别无选择。直到考古学逐渐兴盛,人类才有可能用考古证据来印证某些史实的真实性。然而,考古能够搜罗到的证据是有限的,时间抹去了太多兴衰悲欢的痕迹,大部分历史恐怕仍旧只能凭借留下来的只言片语了。


在之后的历史文献渐渐丰富了,虽然仍旧有很多不可靠,但至少可以通过不同的文献互相验证了,再加上考古证据的佐证,慢慢拼接起历史的概貌。我们看到一代代统治者的轮转,不同宗教、不同势力对耶路撒冷的觊觎争夺。在军事上、经济上,耶路撒冷未必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文化却造就了耶路撒冷高峻无匹的气质。或者与其说是文化影响,我们不如称为宗教影响更确切,是上帝造就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耶路撒冷——上帝之城,但对三大宗教而言,上帝有着不同的金身。伊斯兰的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基督徒的圣母大教堂、犹太人的西墙和圣殿地基,这三个拥有共同源头的宗教,却在这座上帝之城水火难容,三千年来不断在耶路撒冷上演的悲剧,最触目的部分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三教之间绵延不断的冲突,影响至今犹炽。


作者蒙蒂菲奥里出身在耶路撒冷历史产生过很大影响的犹太人家族,《耶路撒冷三千年》里就有一段谈到作者的外祖父蒙蒂菲奥里在耶路撒冷建设犹太区的事迹。整本书尽量建立在一个客观的视角,兼述各个民族和宗教在耶路撒冷的影响,但犹太人的遭遇仍是整本书中的主线。的确,如果没有犹太人,没有《旧约》中的故事,耶路撒冷也无法成为世界之城。耶路撒冷的开端已无可考证,但是犹太人首先让世界记住了这个城市是无可置疑的。《旧约》中说,这块土地是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永恒家园,但犹太人却漂泊了两千年,远离这块上帝的应许之地,成为弃儿。他们不被允许接近曾经的圣殿,被禁止靠近西墙祈祷,甚至被定性为叛徒和劣等民族,遭驱逐和杀戮。


犹太民族是一个悲怆的民族,当我们了解到犹太民族三千年漂泊的历史,对于他们终于重归耶路撒冷,建立以色列我们真该额手相庆了。但这只是犹太人的故事,对于居住在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故事又是一个不同的版本。


客观的说,伊斯兰教徒对待犹太人远比天主教徒宽容,在伊斯兰教信奉者建立的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以及之后的萨拉丁、马木鲁克帝国和奥斯玛土耳其统治期间,尽管犹太人仍处于弱势,常常遭遇不平等的待遇,但比起十字军统治期间,以及在欧洲大陆基督教统治下,犹太人曾经受过的骇人听闻的折磨,伊斯兰教统治者在耶路撒冷对异教的包容有目共睹,这和今日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对异教的态度天壤有别。但是,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耶路撒冷成为英国人的托管地,犹太复国主义得到英国的支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便趋于激化。犹太人在遭遇了两千年世界的斥逐后,重新回到了永远的家园,但是他们却让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多年的阿拉伯人无所适从。土地是永恒的,但主人是不断变换了,为了在同一块土地上获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激烈的冲突成了必然结果。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不得不为悲剧的不可避免而叹息。你无法指出,究竟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应该为悲剧负责。像大多数人那样,强调支持弱者的立场,也许并不算错。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如果不对弱者施以同情和扶助,人类社会必将充斥丛林的法则。但如果重读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在巨大的景深上,我们对于强弱之间的比对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许双方的诉求都有着充分的理由,但冲突中却注定丢弃理性,用暴力达成目的,在以暴抗暴的恶循环中,没有退让,没有妥协,也就不会有宽容。


想想耶路撒冷实在是一个奇迹,这座荒漠中荒凉的城,在中古时代,即便早已声名赫赫,整座城市也只有几万人而已,直到今天,耶路撒冷的人口也没超过百万,还不如北京天通苑一个社区的人多。圣奥古斯丁写过一本《上帝之城》(也有翻译为《天主之城》),在《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中并未提及他,因为奥古斯丁终生都不曾到过耶路撒冷。但用上帝之城来形容耶路撒冷是非常适合的,对三教的很多朝圣者而言,耶路撒冷是无比神圣,但也恰是无与伦比至高无上的神圣,使这里成了冲突的渊薮。从大卫的城开始,直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同的首都,多少人宣称是这座城市的主人,但它始终不属于任何人,它最无可置疑的主人是上帝,而上帝只是静静看着人类衍生不息的恩怨。历史是无奈而遗憾的,身在时间中的人,常常无法看清,他们力求去寻找永恒的答案,如果没有三千年来不懈的探寻和挣扎,耶路撒冷也没有今天的模样。


这就是耶路撒冷,在这里,悲剧仍未终止,而希望也从未湮灭,人类的智慧和盲目将推动这座城市走向未来。《耶路撒冷三千年》已不是一部仅仅属于耶路撒冷的历史,它浓缩了人类的命运。

 

2015闲书过眼录之《耶路撒冷三千年》
欢迎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