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绘画艺术文化高居翰阅读 |
分类: 枕边书 |
我很幸运,碰上过不错的美术老师,但美术老师很不幸,碰上过我这样一个毫无天赋的学生。我画的山石永远像一团乌云,你可以直接改成张飞。但我仍然记得上中学时,一个美术老师讲的中国美术史。尽管课本上只是一些图画和寥寥几句介绍,但幸好有一位不止于照本宣科的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串联起中国美术史。到现在我还能记得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石涛和八大山人的名字,皆赖此位良师所赐,可惜我已忘记老师的姓名。
但绘画史并不等同与绘画,老师告诉我一段丰富多彩的绘画史,却没能教会我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所以,当我拿起高居翰的成名作《图说中国绘画史》时,对如何欣赏中国画依旧未窥门径。
不敢说读罢此书,我就领悟到中国画的妙处,绘画的欣赏和一切艺术一样,需年深日久的浸润,没有快捷的法门。但至少,《图说中国绘画史》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看待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绘画。
我一般在读完全书才会看序言,如今很多书的序言会将读者引入歧途。本书作者高居翰所写前言只叙述了编纂过程及心得,例行公事感谢了一些人,但他的学生,也是翻译这本书的李渝却给了我们一篇出色的序言,点明了本书的特质。
李渝说,在传统的中国绘画评论中,人们把绘画像文学一样看待,希望从中读出人生价值、人伦关系。关于此事,我有同感,绘画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种势力,想把它像诗词歌赋一样作为“载道”的工具。中国绘画似乎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而是各类人格思想的附庸,任由某些望图生义者随便阐释。画家似乎首先该是文人,才可以称其为画家,而中国传统所谓“职业画家”更像是工匠。就像创作敦煌壁画的那些画家们,最终只拥有工匠的微末身份,他们的绘画惊骇着千年后的我们,他们的名字却不曾为历史铭记。
外国人讲中国绘画史,有可能成为《马可波罗游记》一样让我们自己都认不出自己的猎奇之作,但高居翰以一个外人的视角,没有以一种猎奇的色彩来渲染,而是引入西方画论的分析法,以客观的角度审视中国画,叩问其中的承继与创新,为我们发现曾被自己忽略的模样。李渝说:“这历史,不是思想史、考证史、文化史、经济史或其他……而是彻底的美术里的风格发展史。我们常以为谈到画法、技巧就是谈到风格了,其实时代背景、绘画及画史知识、个性、主题、内容、形式……全部搅入创作的过程,经过复杂的酝酿经营,最后出现在眼前的那一独特而完整的景象,才是风格”。
高居翰就画论画,所以整部书远不及当年我的美术老师的讲述有趣,但高居翰给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李渝说他弥补了“中文在解释视觉语言方面的不足”。高居翰用西方的实证法,解释构图、线条、手法,使得读者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发现中国绘画的精微奥义。
中国的画论有一套成规,李渝指出:“从南北朝画论家提出气韵、神气、性灵、意境、笔墨等主题后,有一套术语在中国画论里树立了无上的权威。例如‘气韵生动’、‘意境高妙’、‘笔墨精微’这一类四字成语,已经变成品评包括当代在内的各种画家的不可少的词句:很多文章看起来都一样,不一样的只是画家的姓名而已。”高居翰则通过对一幅幅作品的分析,指出构图、笔法和主题之间的联系。也不忘述及作者所在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人注重的承继脉络。和中国某些云山雾罩的画论比起来,至少对我这样的门外汉,高居翰的解释能使我领悟更多的东西。
很长一段时间里,《图说中国绘画史》就放在我办公室桌子一角,就国内图书印刷整体质量而言,这本书的印刷算上乘之作,可惜略有偏色,未能臻于完美。闲暇拿出来翻阅,游骋于中国画的天地中,对我算是一种休憩。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抄一下书。书中透过大量画家的代表作串联起中国绘画史,以图配文,给读者以最直观的感受。我在这里录下作者的名字,熟悉中国绘画史的方家不难看出整部书讲述的重点。还有一些画,已无从查考作者的名字,只好写下画作的题目。
汉:《汉砖图》。
三国、晋、南北朝:顾恺之;张僧繇。
隋唐:敦煌绢画《净土变相图》;李昭道;王维;张萱;周昉。
五代十国:《丹枫呦鹿》;赵喦;周文矩;赵幹;石恪。
北宋:《孔雀明王》;《柳荫高士》;《梅竹聚禽》;李成;高克明;范宽;郭熙;崔白;宋徽宗赵佶;米友仁。
南宋:《江帆楼市图》;《禅师无准像》;《折槛图》;《贡马》;《茉莉》;赵伯驹;李唐;毛益;梵隆;梁楷;张胜温;王庭筠;李嵩;马远;夏珪;马麟;牧溪。
元:高克恭;赵孟頫;钱选;黄公望;吴镇;盛懋;倪瓒;王蒙。
明:边景昭;戴进;沈周;吴伟;周臣;唐寅;文徵明;陈淳;陆治;文嘉;仇英;徐渭;孙克弘;董其昌;陈洪绶;张风。
清:王时敏;弘仁;髡残;龚贤;朱耷;吴历;高凤翰;王原祁;石涛;高其佩;华喦;金农;罗聘。
对没有读过《图说中国绘画史》的人来说,以上只是一些名字,而在我重新看这些名字时,眼前舒卷的是一幅幅画作。虽然对我这样的美术盲,回头看,有时会记不太清这些名字对应的作品,但我可以再次翻开这本书,重新走过千年。
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