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闲书过眼录之《老子注译及评介》

(2016-05-02 17:22:38)
标签:

文化

阅读

读书

老子

陈鼓应

分类: 枕边书

2015闲书过眼录之《老子注译及评介》二十、《老子注译及评介》;老聃著;陈鼓应;中华书局。


不用追溯至民国,上世纪中叶的台湾学者,治学的严谨精密也堪景仰,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即是一例。


想起读老子是因为某日看同事写的PPT,上面引用了一段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面注着老子说。我说这话应该不是老子说的,我记得好像是管子。同事坚持说是老子所说,我搜了一下,果然是我误记了。痛感不能“学而时习之”,年月既久,很多东西逐渐都忘掉了,读了也等于没读。这才起念要重读一下老子,就选了陈鼓应校注的这本《老子注译及评介》。


对于只想粗粗了解《老子》的读者,我并不推荐这本书。陈鼓应集合了自战国至当代百余家的评注,看此书最后所列参考书目,多达二百六十二种,其中不少书的内容都在注释中有所涉及。考证论述极其繁琐,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注释评述用了三十多万字,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很多东西大可不必深究。另外这本中华书局的版本是繁体竖排,可能对大陆读者又多了一层隔膜。但对于希望能把有一更深体悟的读者,此书称得上是上佳之选。


《老子注译及评介》材料详备,考证谨严,论述缜密,陈鼓应对《老子》的错简、衍文、缺失,以及历代《老子》版本中的差异,都做了极详尽的考订。且不论其观点是否都正确,态度总是一贯的认真,观点也常是以多家观点并列,加入自家的分析,再下判断,决不轻易下结论,更不会没有佐证材料,全凭臆想。


毕竟是两千年前的著作,在传播过程中有多个版本,今日见到的《老子》很多版本之间词句多有差异。陈鼓应写作此书时,恰好是马王堆两种帛书《老子》写本现世,对《老子》研究是一个重大发现。陈鼓应参考了帛书《老子》,但又不泥古。他的观点是,帛书实质也是《老子》抄本之一种,其中亦多见明显的错误,因此仍以三国时王弼的《道德经注》为蓝本。本书对版本间文辞的区别也以极长篇幅做了比对说明,我详读了一遍,陈鼓应的严谨的确令人感佩,但一些对版本兴趣不大的读者不妨跳过这部分。


陈鼓应总是罗列多家材料后,给出自己的结论,认为哪家之说更合理,并略加阐释。比起其他只写自己观点,或对反向观点一笔带过断章取义的校注者,陈鼓应的态度显然要客观得多。但陈鼓应在每章最后引述部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常过于蹈空,少有新鲜的观点,多是带一些情绪化的空论。


关于老子的思想,历来争论不休,能在此读到各家观点,虽然一般读者可能会觉得莫衷一是,不知如何取舍,但也多了一些思维的乐趣,不同思想的撞击,对思路的开拓大有益处,希望和我一样的读者能从中找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

2015闲书过眼录之《老子注译及评介》

微信扫描上放二维码,关注阅读分享微信公众号“闲书过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