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太贵了,语文太衰了——指月闲话之一百一十一

标签:
文化教育语文周作人民国 |
分类: 指月闲话 |
周作人在民国初年,读了美国人斯喀特尔、麦克林托克等人所著《小学校里的文学》,书中有一种观点“主张儿童应该读文学作品,不可单读那些商人杜撰的读本,读完了读本,虽然说是识字了,却是不能读书,因为没有养成读书的趣味。”这个观点到现在仍适用,若把“商人杜撰的读本”前再加上“教育部门指定的教科书、参考书”,就更符合当前现状了。
头些年,国内一些出版社重刊民国时的小学语文课本,一时大热。民国的课本未必真有超高水平,但民国时语文的语境,上含古典文言的雅驯,下有早期白话的朴拙,自成风格,比起今天很多八股文式的课文确有可借鉴之处。
我在北京市业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五年级语文课本里,曾有幸拜读一篇雄文:《索溪峪的“野”》。里面有诸如“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的字句,原来“尊贵”还可以这样拆开售卖,只是不知黄山到底值几块钱,怎么个贵法?还有形容溪水的句子:“一会儿缠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堵着气儿又自个闹去了”,撅着屁股这个词用在小学课本里也是大妙。还有“年近花甲的老叟,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童年的功课”,老叟恐怕是孙悟空变化而成,年过花甲尚能蹿上跃下,堪称全民体育的楷模。小学校中的文学如果沦落到这种程度,也就不能对孩子们中文水平存多大信心了。
奇怪的是,中国由如此源流悠长的文学传统,大家辈出,精品灿然,为什么课本的编纂者们却总能具备从金子里筛出沙子的特殊能力,以此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似乎优秀文学的在我国教科书编纂者眼中常常是不适合阅读的,他们宁可选择某些充满正能量,却没有文学性的文章让孩子们读,好像食堂的大厨,舍美食而喂以药丸,宣称是为了营养。如果真能做到营养也就罢了,可怕的是大量药物毒副作用极大,适得其反。中国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靠八股一样的文章来配置,只能是南辕北辙,读书的趣味就更无从谈起了。当我们教育出的孩子不好读书,不能读书,让整个民族头疼的就不只是一个语文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