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董桥英华沉浮录香港文学随笔文化 |
分类: 枕边书 |
十一、《英华沉浮录·卷二》;董桥著;海豚出版社。
十二、《英华沉浮录·卷三》;董桥著;海豚出版社。
十三、《英华沉浮录·卷四》;董桥著;海豚出版社。
十四、《英华沉浮录·卷五》;董桥著;海豚出版社。
写专栏简直是对写作者的疯狂榨取,董桥“英华沉浮录”的专栏每周5篇,除了周六日,每天要弄出一篇千余字的小文。千余字听上去不太多,网络小说作者,一天一万字几乎是起步,但一千余字,要做到董桥自己希望的有情、有识、有故事,难度就要大得多了。
《英华沉浮录》最初的主旨是说香港语文现象的专栏,“英华”云云,是在香港中文与英文忽而并行,忽而杂糅的语境间,探讨语文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话题。写的时间长了,话题逐渐扩大,内容纷杂,但仍不离“文化”二字根本。
香港版本的《英华沉浮录》最初分为十辑,除了前三辑以《英华沉浮录》为书名外,其余七辑的书名都颇有情趣,不妨录在这里,分别是:《博览一夜书》、《留住文字的绿意》、《荡漾着优越感的语文》、《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为红袖文化招魂》、《给自己的笔进补》、《人道是伤春悲秋不长进》。我最早读董桥作品,缘自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文字是肉做的》,就是《英华沉浮录》大陆的一个选本。从文章题目里,董桥文字的风格已凸现而出。
《英华沉浮录》讲了文化方面的诸多细碎事,于幽微处发洞见,最能见董氏风格。董桥是讲故事的高手,文字的画师。董桥的文章不枯燥,因其擅长讲故事。他的故事不是蒲留仙的狐鬼神怪,多是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得之读书者多,得之生活者少。古物、古玩、古人,在董桥的笔下鲜活灵动,随意阐发,都引入入迷。
董桥的文字典雅,董其昌的楷书一般,严整中不失秀逸。董桥是深深中国文化浸淫的人,又深入英伦多年,染上英伦绅士古拙雍容的气度。两种风格在董氏身上,形成良好的平衡,中西之间,不见抵牾,将英伦随笔的随性,明清散文的闲散调和于一身,加之文字风韵的精雕细琢,成一大家。
要持续两年,每天写的文字都维持高水准,千古一出的圣手也难以达成。《英华沉浮录》几百篇文章,随感而发,要迎合实景,要抒发情怀,或深或浅,难免良莠不齐。董桥写人的东西总显描摹不够深刻,人物形象千篇一律。从明清、民国、英美作者那里看来的多,从当代作品中得之者少。评论起现代人的作品,往往有隔靴搔痒或友情推荐的嫌疑。也有把玩古董,清赏文玩而来的,但是不是内行之谈,作为一个外行,我不好说。但读多了,总有重复繁絮的感觉。董桥文字缺点是“腻”,脂粉太多,文气又偏软糯,合在一起,看得多了会觉得如在檀香氤氲的屋内坐得久了,身体绵软乏力。董先生的书斋精雅,但长期枯坐,闭门读书,到底令人视野狭促。但我这样说,狮子属于苛责,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阅历、见解与风格,董桥有自己的弊端,但其风格已卓然自立,其诸多观点自有其视角襟怀,瑕终难掩瑜。
《英华沉浮录》值得一读而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