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小说君特·格拉斯诺贝尔奖德国 |
分类: 枕边书 |
《铁皮鼓》看起来像一篇寓言,充满有悖常理的情节:祖母的四条裙子下面遮蔽了纵火犯的祖父,孕育出家族的起点;作为纵火犯的祖父在一个个连接不断的木排下消失,有人说他死掉了,有人说他游向了美国,成为巨富;小奥斯卡一出生就拥有超高的智慧,洞晓世情,三岁故意摔下楼梯拒绝长大,拥有用尖叫打碎玻璃的超能力;从一开始,格拉斯就没准备讲一个正常的现实主义故事,奥斯卡是寓言中的人物,不知是受到神的祝福还是神的诅咒,只为了以上帝一般的视角窥视人间万物的荒谬。事实上,小说中的奥斯卡的确有意无意扮演耶稣的角色,他的另一面则是从出生就无法从体内驱走的撒旦。在救世主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中,也就是奥斯卡在书中读到的拉斯普廷与歌德之间,展开戏剧的人生。
奥斯卡的鼓声一声声敲击,记述着个人命运。有评论者视奥斯卡的鼓声为对纳粹的反抗,如果以此为小说主旨,未免属于过度政治化解读。奥斯卡的铁皮鼓至多只是个人自由的某种倾诉,君特·格拉斯更像是把奥斯卡的不断敲击,看作个人的诉说和无法摆脱的孤独。在鼓声中,有母亲和表舅之间纠缠难断的关系,读者无法确定自己哪一个是主人公奥斯卡真正的父亲,尽管奥斯卡相信扬·布朗斯基才是自己亲身父亲,这是人类情感的纠结。在港口的防波堤旁看过用马头钓鳗鱼场景的母亲在偏执痛苦中死去了,带着腹中的胎儿,那个她不愿意接受的生命,情感的挣扎最终让她放弃了生命;奥斯卡和玛利亚,在汽水粉带来的迷醉中释放着情感,带着无法释然的宿命悲哀;玛利亚成了奥斯卡的继母,她和奥斯卡的儿子成了奥斯卡的兄弟,故事人物的关系像世界的现实一样颠倒错乱。任凭外面的世界硝烟弥漫,即便他可能的父亲们一个个死在他面前,他的女巫一般的女伴罗丝维塔在轰炸中丢掉性命,奥斯卡的鼓声如旧。直到鼓声为他赢得了无上的名声和金钱,奥斯卡反而陷入更大的孤独,“黑厨娘”仍旧在黑暗中冷然凝视,奥斯卡自愿承担杀死护士道罗泰雅嬷嬷的责任,实际这个女护士之死和他毫无关系,他只是为了在监牢和精神病院躲避那个让他惶恐的世界,他从刚刚降生,就试图逃离的世界。
君特·格拉斯以魔幻的手法,却讲述讲了一个最为现实的故事。在“洋葱地窖”里切洋葱,四溅的洋葱汁水令在场的所有人痛哭流涕,一发不可收拾,尽情释放心中痛苦;两个人在战争结束多年以后,仍依据当年的命令,追杀一位从二战但泽波兰邮局之战中侥幸逃生的抵抗者韦卢恩;分明具有隐喻与象征意味的情节,却令读者有强烈的现实感。几个看似次要的人物,如有恋童癖的格雷夫,没有孩子却一直制作小孩衣服的格雷欣夫人,第一人称的描述,令君特·格拉斯没有办法描述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却通过人物扭曲不合常理的行为下的行为,细腻勾勒衬托出现实的孤独困境。
格拉斯的现实,不是对历史图景的描述,是人物内心的现实。尽管故事贯穿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复述战争不是格拉斯的重点。没有《战争与和平》式的史诗叙事,《铁皮鼓》勾勒的是跌宕变幻的历史下,人内心的迷惘与荒诞。奥斯卡是一个看来如此另类的侏儒,却是君特·格拉斯内心的真实映射。做雕刻墓碑的石匠,在艺术学院做模特,处处可以看出君特·格拉斯经历的影子。《铁皮鼓》是一部寓言面具下的自传,荒诞外壳下最深刻的写实。
当有些人想当然把德国人的形象设定为刻板、拘谨、谨严,德国人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用荒诞的情节和纵横的想象为成为德国小说的经典。如果读罢《铁皮鼓》中诗意语言配合象征性的故事,再参考聚斯金德《香水》中诡异梦幻的故事情节,我们是否该改变一下对德国人的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