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千年——指月闲话之八十四

标签:
徐志摩冰心中秋节洛尔迦诗歌文化 |
分类: 指月闲话 |
是徐志摩的诗: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月在山中,有松、有石、有更深的静,人却在都市中,庭院深深,四围的市声。唯一能让人脱离尘世的,是澄澈的月光。
冰心的月色,因人在病中,在异国他乡的湖畔,未免多了些伤感: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庄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
假如我能飞身月中下视,依山上下曲折的长廊,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这一带长廊之中:万籁俱绝,万缘俱断,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彻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话……
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叠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这时纵是顽石的钝根,也要思量万事,何况这些思深善怀的女子?
月在山中,是澄净安详,月在海上,是空明辽远。“海上生明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中国诗歌中的海上明月。还是徐志摩的作品,《印度洋上的秋思》里说:“明月正在云岩中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纷纷涨落,不知是怨是慕。”海天微茫,一轮皓月,银粼万顷,天地之间,惟有涛声,真会不胜其寒了。
月亮当然不仅是中国人的月亮,西班牙人洛尔迦的诗里说:
月亮出来的时候
海水淹没陆地
更遥远的月亮
是空气和记忆
褪色的蓝泡沫
月,爱侣眼中的见证,旅人眼中的故乡,岁月眼中的记忆。月色如流水,缓缓流过千年,让人类一点因月而生的情怀,都成了弹指间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