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凤共翔——关于阿凡达

标签:
阿凡达娱乐电影 |
分类: 光影年代 |
网络时代来临,数字电影大行其道。乔治·卢卡斯们找到了最好的平台,紧着着,十二年间等待技术发展的詹姆斯·卡梅隆带来他的《阿凡达》, 3D电影走向成熟。好莱坞无疑最了解技术对电影的颠覆,视觉效果的成败是他们制胜的不二法门。因而《阿凡达》所作的,便是利用当今最先进的特效,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卡梅隆向来不以思想取胜,《终结者》是一部标准的动作片,赚足眼泪的《泰坦尼克号》,述说爱情和死亡的永恒话题,说到底还是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的童话故事,骗骗“蚁族”还合适。有人说《阿凡达》是一部环保片,符合当前社会潮流。关于环保这个思想,中外观众都看得出来,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如此粗浅的道理用五亿美元来讲述,未免太奢侈。节省下来的钱,至少够拯救几十平方公里的亚马逊热带雨林,最不济也能在三北防护林多种几十万棵树。
有人说这部片子充满想象力,生物奇幻,风景瑰丽,宛如梦境,令人进入一片纯净无邪的天地。但看上去,那些奇形怪状动植物仿佛是地球生物受了核辐射之后的变异。有群狼、有狮子,有犀牛(说是三角龙也可以)、有水母、有马,只不过模样看上去略显怪异,性情、神态和习性,则有迹可循。最神奇的是空中飞翔,供人驾驭的大鸟,俨然《侏罗纪公园》里翼龙的神韵,虽然不是现代的地球生物,但不妨看作远古的遗存。纵横交错的丛林,是放大版的热带雨林。空中悬浮的山峰,风致宛如桂林山水,在《星球大战前传·西斯的复仇》中,乔治·卢卡斯早已借用过。我只能说,这是部充满炫丽视觉效果的影片,但若论想象力,不过尔尔。
卡梅隆说他歌颂的是爱,大爱无疆,恐怕所有影片都可划入这个范围。不过好莱坞有点好处,就是不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哲人。从来不讳言自己以视觉争胜,也不因别人批评自己快餐文化而羞惭。电影是工业时代的商品,如果你要寻求哲学思索,看尼采、康德好了,何必花钱进电影院。
《阿凡达》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部外星版的《与狼共舞》。潘多拉是另一个美国西部,采矿公司是战无不胜的美国大兵,纳维人代表印第安土著,连发式、武器,和骑马的派头也一般无二。《阿凡达》不是《指环王》,他的灵感并非汲自远古辉煌的史诗与传说,《阿凡达》不是《黑客帝国》,在哲学玄想中思索现实与梦幻的关系,思索人的位置和生存的意义。《阿凡达》只是一部缩编版的美国原住民史,再揉合进詹姆斯·卡梅隆惯常的浪漫。
假如按历史规律来描述,《阿凡达》无疑将成为一部悲剧。采矿公司即便遭遇暂时的挫折,但巨大的财富仍将诱惑无数地球人铤而走险,源源不断涌向潘多拉星球。一切自然的奇迹终将在现代文明的巨兽前化为齑粉,采矿公司将在深山老林中给纳维人留一块保留地,然后派个美国妞给他们当老师,劝他们信基督。用爱感化他们,让他们做“文明人”,“五讲四美三热爱”。当然,那些珍惜物种有些还是会保留下来的,地球人会圈起一块地,像黄石公园,让大家看看传说中的自然是什么样子,愉悦美国人民的身心。这么讲下去,《阿凡达》有可能成为长篇电视连续剧,但这样的连续剧投资有多大,有没有人看都是个问题。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那点事到现在还遮遮掩掩,一部准备赚足全世界人民钱财的商业大片,好莱坞又何必弄一个让人憋闷的结局,这无论如何不符合美国的“主旋律”。
卡梅隆将目光停驻在弱者面前。对我们而言,弱者有生存的权利,弱者也有过更好生活的权利,但弱者貌似没有按自己方式生活的权利。因为弱者的的思想、风俗、生活方式统统是落后的,需要我们指导和拯救。所以,部落的一班子人马都得会说英语,否则纯属是“巴别塔”的故事,没法沟通。在对纳维人生活做了充满诗意的描述后,最终他们还需要一个转基因的“阿凡达”,化身“魅影骑士”,来领导这群天真的人,给他们做一番美国战争片中,少不了的慷慨激昂的政治动员。AVATAR在英文中有双重意义,一个是替身,另一个是印度教中指神临凡间。除了圣母,杰克才是真神下凡。不过,比起上天入地,到别国如入无人之境,到处追杀“恐怖分子”,伸张正义的美国英雄,杰克附身的阿凡达还是可爱的。他至少融入了那个陌生的社会,尽管故事讲得不那么合理。在隆隆推进的现代机械前,思索一下弱者的权利,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误解的信仰。
卡梅隆不可能在一部商业片里反思美国历史,他既没有这样的野心,我们也不希望看到他有这样的野心。他只是用一场视觉之梦,让你惊讶赞叹,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被电影深深攫住。卡梅隆和他的团队做到了极致。让我们完全忽略了似曾相识的故事,改头换面的桥段,不堪推敲的细节。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梦中没有理性,梦追求的只是刹那感觉。我们或多或少被现实的轮椅束缚,拖着伤残的肢体,潜意识中都会有那个梦,在潘多拉悬浮的山峰中,跨着文彩斑斓的巨鸟,宛如神话中的凤凰,乘着云气,自由翱翔。“是人没有不想飞的……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徐志摩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