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多少钱能聘来?
(2009-09-26 19:37:09)
标签:
人大国学大师文化 |
分类: 脱口而出 |
我们不必翻历史的旧账,且说眼前。作为人大国学院的院长,资历、著作、声望必不可少,标准究竟如何制订?陈寅恪高中文凭也没有,依然不妨碍其国学大师的地位。换在今日体制下,我们能让陈寅恪做国学院院长吗?就不怕他借古讽今,怕他不懂得和谐为何物?
退一步说,假若真有一位学养深厚,谙熟国学,著作等身的大师人物,他会为了十万年薪日日纠缠于学院繁琐的行政事务中吗?面对院校中的人事纠缠,学术骗子抄袭能手的纵情表演,上级领导的莅临指导,揖来送往,卑躬屈膝。为十万人民币“折腰”,当然比五斗米金贵,但如果一个人如此精于算计,该进的可能是经济学院,而不是国学院,此人“国学大师” 的地位堪忧。如果他拿了十万年薪,而依旧我行我素,不知聘请这位大师是否为了给学员找一个形象代言人,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作为泥菩萨供养着,矗立成我们热爱国学的丰碑?
术业有专攻,能力互有短长,用其长,避其短。专业素质固然不可少,但领导一个企业的人,管理能力是否比专业水平更重要?IBM的总裁郭士纳,拯救了濒危的“蓝色巨人”,自己却并不懂技术。伟大的学者未必是伟大的管理者,以鲁迅、辜鸿铭做校长,想必超不过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有成就的教育家也不必是某行业的大师。
与其费力找“国学大师”,是不是能变一种思路,寻一个通晓国学的卓越管理者,有网罗俊杰的胸襟,弘扬国学的勇毅,发掘人才的眼光,无视权贵高压的傲岸,让国学在人大真正得到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