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到地老天荒》
(2009-04-23 11:11:15)
标签:
读书沙龙电子书文化 |
分类: 枕边书 |
自建了一个msn读书群,两年的时间,没想到会壮大到数百人。为了纪念两周年,邀请群友创作了几篇文章,由我编辑成电子图书的方式,和群友共享,也算是一份纪念。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正式发布。有愿意下载的可以去以下地址:
下载地址:带一本书到地老天荒
引子:
网络会不会取代书籍的阅读?记得有一篇美国中学生的作文,写若干年后,一个小孩在家中阁楼里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蒙满灰尘,打开后里面居然有字。孩子兴奋地跑去问父母,这是什么?父母说,这叫书,是古代人看的东西。故事使人惆怅,也许有一天书成了恐龙时代的的化石,如同埃及祭司无法索解的文字,真不知人类文明将是何等模样。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我们不会因为一卷书忧虑得寝食难安。网络时代不可阻挡,顾影自怜的遗民踏不上时势的步点。千万别把抗拒潮流当作挺立潮头,结果不是“手把红旗旗不湿”,而是潮来影没碎骨粉身。其实,甲骨竹帛和一台电子阅读器的区别,不过是阅读的形式,原不必把阅读的涵义限制得如此狭窄。十年前,余华有一篇文章论述网络写作,谈到作家在担心图书的消失,“首先他们会害怕失去手触摸纸张时的亲切之感,这样的感受是我们的祖先遗传给我们的”,那时网络刚刚兴起,很多人谈论所谓“网络文学”会不会取代“传统文学”,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个伪命题,文学不是靠网络或纸张来区分,就像不会按“毛笔文学”和“钢笔文学”划类归档一样。
MSN作为网络时代的利器,本身只是一款IM软件,最初设计目的同Email一样,不过是赋予网络时代的人以更便捷的通讯方式。但工具的外延往往大大超出设计者的初衷,IM软件除了通讯便利外,还为陌生人的交往提供了平台。而对阅读而言,它还有鲜为人知的效用。
2007年3月16日,一个无聊的人若有意若无意点击了一下鼠标,一个叫“读书沙龙”的MSN读书交流群从此建立。二年过去了,群由最初几个人的小团体发展膨胀,前后有近七百名喜爱读书的群友加入,无心插下的柳枝竟会翻成一片柳浪,完全出乎创建者的预期。
赞叹网络科技的同时,其中的精神内核更值得关注。只为了读书的名义,没有商业目的,没有四处发帖广而告之,天南海北素不相识的人汇聚“群”内,畅谈纵论,妙语清言。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和身份角色,迥异的生活轨迹和文化心理,很多属于重度网络依赖者,每日和计算机的绸缪超过和家人的共处,但他们仍旧坚守着阅读,最传统、最纯粹的阅读,不带功利性,只为心灵的安妥。在MSN上倾听他们的声音,还有人会担心网络将颠覆阅读吗?
但是,正如几日前群内一场讨论中涉及的问题: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书籍的来源不再成为问题,但真正的阅读行为却日渐稀少。闲处读书的从容优雅,已愈来愈为快餐式的阅读取代,除了功利性阅读,对读者最大的威胁,还有盲目和浮华。
比读者更浮躁的是作者,靠着百度、google的网罗,抄袭拼凑也堂而皇之畅行天下,在种种包装光环下眩晕了眼目的读者,该如何分辨?除了坚守阅读,是不是更应坚守一颗淡定冷静的心?保持明辨审问的态度?
好在还有这些热爱读书的朋友,在一起,分享心得,分享智慧,分享思索,分享快乐,分享人生。如果一定要为MSN读书沙龙群寻找一个存在的理由,坚守和分享是我推荐的关键字,独立思想和不羁的灵魂则是读书沙龙群最可贵的品格。
两年了,很多人离去,很多人在“潜水”中默默注目,谢谢你们,因为有了,有了你们的思索和追寻,才有了读书沙龙群卓然流俗的氛围。
也许没有一本书能带到地老天荒,但如王小波所说:“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走着”,悠悠天地,就少了一分寂寞。
谨以读书沙龙群友的原创文章纪念本群建立两周年!
潇湘夜语2009年4月23日记于北京